但突然兩年後的某壹天,有人不小心脫口而出,“妳要,就說。妳不告訴我,我怎麽知道妳想要什麽?雖然妳很真誠的看著我,但是妳還是要告訴我妳想要什麽。妳真的想要嗎?那妳就拿去吧!妳不是真的想要,是嗎?妳真的想要嗎?..... ",於是《大話西遊》在中國高校掀起了壹股強勁的旋風,首先是清華、北大和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購買盜版VCD的熱情勢不可擋。在大學生密集居住的區域,幾乎每個宿舍都會隱藏幾個高水平的“騙子粉絲”,因為他們不斷用《大話西遊》裏的各種“精華對話”來互相傳播。《大話西遊好看》以謠言傳播的速度在各大高校迅速傳播。不知道不看大話西遊被認為是與時代脫節,各種版本的以大話西遊為藍本的故事也應運而生。年輕人以無窮無盡的熱情反復體會廉價盜版帶來的快樂,看大話西遊就像聽流行歌曲壹樣,成了不可或缺的業余課。
更有意思的是,《大話西遊》在全國影院上映失敗後,被拷貝到了北京電影學院。這種荒誕另類版的西遊記就在這裏,所以電影專業的大學壹出現在銀幕上就贏得滿堂喝彩。其巡演架構被演繹為叛逆的戲劇人物和另類的愛情故事,受到新壹代準職場人士的高度贊賞,甚至連《大話西遊》中的對話也被奉為青春時尚的聖經。
《大話西遊》的重現是從2月份央視電影頻道開始的,1997。當時是春節,觀眾需要娛樂,而周星馳的電影很熱鬧,最適合中國春節的熱鬧氣氛。但沒想到的是,電影頻道的播出培養了壹大批“騙子粉絲”。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停地觀看了電影頻道《大話西遊》的所有重播。這部原定在非黃金時段播出的電影創下了黃金時段收視率。從此,《大話西遊》正式進入火爆期,整個中國大陸頓時掀起了壹股“大話西遊”的熱潮。不管是褒是貶,校園、辦公室、網上聊天室,到處都在說《大話西遊》。《大話西遊》的戲仿《大話西遊》推出了,其相關衍生品也出現了。
於是,在整個北京的高校裏,有人開始在月光寶盒裏穿梭研究至尊寶的寓意,有人四處尋找劇本。清華網站上的帖子說:“清華人對大話西遊的癡迷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日常生活中,妳可以通過反復引用,直到舉手投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獲取信息。然後妳就可以繼續笑啊笑,妳會驚嘆的。”
校園外的“大話西遊”熱潮也在以另壹種方式傳遞。如果大話西遊是在校內宿舍投遞,那就是在校外的辦公室投遞。大話西遊創下了壹些驚人的記錄。很多從來不屑看港臺片的VCD人,以及不看非奧斯卡經典片的人,都因為它久負盛名而按捺不住好奇心。從那以後,《大話西遊》比奧斯卡最佳影片吸引了更多的關註。關於大話西遊的故事層出不窮,和它開始壹段感情的例子也很多。隨後,許多“大話西遊”社團或團體開始成立,他們定期審查和研究各種版本的“大話西遊”。
網絡傳播:新媒體技術的大話西遊
電影資料館裏很少有《大話西遊》的記錄。它首先通過盜版VCD和網絡傳播在年輕人中傳播,最後通過新的人際傳播形式進入主流媒體。
現代傳媒是文化產業運行體系中最關鍵的壹環。在當代社會,以聲、光、電為主體的現代高科技傳播媒介早已超越時空界限,滲透到當前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些媒體將過去難以接觸到大眾的文化產品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到了時間和空間的各個領域。壹方面,這種廣泛傳播的文化產品滿足了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另壹方面引導、“創造”甚至規定這種需求,控制和調節文化消費者的消費興趣和消費方式。《大話西遊》是當代中國高科技媒體(包括互聯網、VCD甚至盜版VCD)書寫的現代神話。
盜版錄像帶和盜版vcd的興起是《大話西遊》復興的重要原因。1996年底,大話西遊的上映,改變了絕境,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盜版VCD變得猖獗。愛上電影院的人突然發現,花壹半的錢買電影票就能看到最新的電影,而不去電影院的人絕對不會選擇前者,盜版世界開始到處蔓延。據壹位自稱北京盜版界四大家族之壹的大賣家介紹,早在1995年,北京市場上就出現了《大話西遊》的盜版視頻,但銷量平平,直到1996年底才出現VCD版。當時每個30元的高價並沒有嚇到大話西遊的粉絲。真正的火爆是在1997和1998。在這個盜版VCD的黃金時期,《大話西遊》的銷量也達到了壹個高峰,最高紀錄壹天賣了幾百張。熱銷場景通常發生在公司和新聞機構。大賣家透露,這兩年不管拿多少張大話西遊的碟,都會被搶購壹空。這幾年他賣了兩三千張大話西遊的vcd。根據他的“行業專業眼光”分析,全國至少售出10萬份,其中北京至少占4萬份。"
當然,我在這裏不是要為盜版VCD做什麽宣傳,而是想通過這種現象來思考流行文化是如何滲透大眾的。事實上,在許多國家網絡發展的早期,校園是盜版光盤的聚集地。
與盜版同步,《大話西遊》也隨著中國互聯網的興起而發展。可以說,正是互聯網在中國高校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傳播新媒體技術的馴服傳播,催生了“騙子壹代”。網站的火爆帶動了大話西遊的火爆,為最初的BBS提供了壹個合適的話題。
自1991互聯網誕生以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突飛猛進。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網民數量的快速增長,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無限的機會,也為大話西遊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再加上網絡BBC、OICQ聊天網、在線評論等附屬平臺的推動,《大話西遊》必然會像狂風壹樣洶湧而來。《大話西遊》在高校的流行,與高校網絡的建設和高校網民的形成,以及網絡傳播技術的提高和壹代高校網民網絡消費習慣的形成有著同步的關系。
網站的興起導致了大話西遊的熱潮。很多青年學生受網絡上“風雲”的影響去找大話西遊,而更多的“大話精”看完大話西遊後想在網上討論壹下,壹吐為快。這是中國最早的壹批校園網民,自然就成了大話西遊的粉絲。這些人年輕,沖動,接受新事物快,有點叛逆。新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空空蕩蕩,缺乏內容;新建的聊天室和BBS也需要同樣的話題。於是,《大話西遊》應運而生,同時被無數繡球擊中,成為新壹代校園網友的“新寵”。
1998-1999是大話西遊網上討論的高峰期。只要隨便輸入“大話西遊”幾個字,搜索引擎就能找出四五十個大話西遊的專門網站。當然,很多網站內容都差不多,大多是大話西遊的故事介紹,故事新編,對話故事的靈活運用,“騙子”論壇。
流行文化培養了自己的消費群體。這個群體反過來會有更多的需求,進而帶動大眾文化市場。大話西遊培養了很多學生適合這種口味,反過來又要求更多類似的產品。社會不提供,他們自己做。後來,《大話西遊》成為網絡社區成員的創意來源。他們創造了大話西遊的股東大會版,甚至大話西遊的研究生版,帶動了壹大批中國文學的蓬勃發展。
解構經典: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
依靠現代電子媒體的大眾文化必須是跨國的、全球性的和世界性的,以及地方性的、國家的、地理的和社區的。作為公共空間,它是不同意識形態相遇、交流、分享、對立、沖突的公共空間,也是社群尤其是弱勢群體、邊緣話語得以表達的場域。當代“文化研究”壹直致力於關註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批判和解構精英主義的文化觀念,重新審視文化轉型期不平等社會現實中弱勢群體的地位變化。這樣,文化研究發展了壹種研究機制,試圖重新發現和評估被忽視的邊緣群體的文化。這就決定了文化研究的壹個基本原則,即堅持審美現代性的批判意識和分析方法,不追求所謂永恒的、中性的形而上學價值關懷。相反,它更關註充滿壓抑、壓迫和對立的生活實踐,關註現實語境,對晚期資本主義文化制度進行了嚴肅而不妥協的批判。在英國伯明翰文化研究的早期,這種立場表現為對工人階級文化的歷史和形式的關註,後來的大眾文化、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研究也堅持這種從邊緣顛覆中心的立場和策略。可以說,關註文化與權力的關系,對占統治地位的權力集團及其文化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否定和超越,是大眾文化研究保持其持久生命力的動力。傳統經典《西遊記》在這裏被解構。以前家喻戶曉、廣為人知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現在被演繹成了另壹個既是它又不是它的故事。原來的經典被編進了另壹個故事,故事裏有戲謔、荒誕、噱頭,也有對壹些既定規範的挑戰、反叛和批判,有加入時尚(叛逆時尚)的先鋒感,有惡作劇感。
或許《大話西遊》的導演劉鎮偉和主演周星馳用顛覆、解構、戲仿、後現代來形容太深刻了。他們在根據自己對喜劇的理解尋找壹個合適的主題。與壹些先鋒派電影人不同,他對形式乃至電影本體的突破有著自覺的追求。周星馳接受采訪時說,“我只是個演員。”他說他只想逗觀眾開心。對於周星馳來說,廢話的目的就是搞笑。用周星馳自己的話說,“我是電影人,這是我的事。我當然希望大家喜歡,但是很多人用很先進的理論來評價。說實話,這些我不太懂。”他拍《大話西遊》,只是因為他想講壹個愛情故事。“西遊記本身就很精彩,西遊記這個名字也很棒...就商業吸引力而言,值得拍攝。”但如果他按照原著小說來拍,特技多,拍起來難度大,而且他“很想拍,所以就改編了,改成了我們可以做的愛情故事。”這就是《大話西遊》最初構思的由來,因為技術和財力的限制,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所謂“顛覆”。
然而,劉鎮偉和周星馳真正開始運作他的“大話”是從另壹種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出發的。不同於大陸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是商業化制作;不同於我國傳統的藝術認知教育功能,純粹是為了消費者的娛樂;不同於古典名著的嚴肅戲劇取向,是戲謔的調侃版;不同於傳統主流意識形態的宏大主題,它實際上聚焦的是壹些邊緣群體或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年輕導演賈說:“我覺得我們年輕壹代的導演可能更容易受他(周星馳)的影響...無厘頭電影往往關註和表現壹些小人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困境,無厘頭喜劇是壹種自嘲和自我安慰的感覺。想活下去,就不能難過。這是他們的掙紮和自救。這是他們在無助感和無力感中唯壹能做的事情。”[我]
所以,無厘頭在特定的歷史時刻確實具有顛覆、解構、戲仿當代電影、傳統藝術觀念、傳統意識形態的功能,甚至帶有後現代色彩,雖然這是周星馳始料未及的。
後現代主義的主導風格是諷刺或戲仿:壹種有意的混合和戲謔的模仿。它作為壹種新發明的手段被到處使用。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和現代文化在各自的視覺化策略中失敗而導致的危機。它是後現代文化帶來的文本、經典、節目乃至原始視覺機制危機的產物。《大話西遊》用壹種娛樂性、搞笑感的市場化大眾文化,對過去過度政治化、純藝術化的電影觀念和電影功能觀進行了質疑和戲仿。《大話西遊》裏,除了愛情,其他的都可以被解構或者已經被解構了,比如時空的關系,人神的關系,師徒的關系,生死的關系。在這部影片中,師父不像師父,而是壹個啰嗦、可笑、無力的“政治老太太”,壹個不分時間地點不停說教的“說唱歌手”;與徒弟不同,徒弟敢教敢踢師傅,甚至因為受不了師傅的啰嗦,把師傅送給了他的仇人牛王默...這種不合邏輯、不合常規的做法,嘲諷並摧毀了權威,同時也嘲諷了道德的虛偽。《大話西遊》在冷嘲熱諷中,消解了青年學生通過長期教育壹直信奉的理想、價值觀和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文化無疑是壹種意識形態,它通過市場傳播,有時會表現出相當大的威力,甚至讓壹些長期灌輸的教育觀念崩塌。
《大話西遊》所代表的大眾文化真的如壹些影評人所說的那樣媚俗。粗俗是任何流行文化產品的特征。這是大眾文化的本質決定的。既然大眾是“俗”的(這裏的“俗”只有與“高雅文化”相比較的意義,而不是普通意義上帶有貶義的“俗”),大眾文化要想迎合大眾,必然是媚俗的,投“俗”的壹票。所以,在《大話西遊》中,首先要解構的是混淆雅俗文化的界限,賦予“俗”以內涵,然後流連於“俗”的新世界,在那裏意義、神聖、超越等概念被淡化。用某些人的話來說,《大話西遊》才是真正的通俗和“俗”。
壹些持媚俗觀點的人對流行文化表現出強烈的否定態度。這和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態度是壹樣的,認為大眾文化有商業化的趨勢,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他們認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大眾也按市場價值納入交換的商品運行軌道,文化藝術成為商品;而且大眾文化的商業化、標準化、單邊主義、操控和控制等特征壓制了人的主體意識和創造力、想象力的自由發揮。但對於《大話西遊》的粉絲來說,《大話西遊》是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極致。無論從電影的內容還是形式,包括對白,都蘊含著年輕壹代豪放自由的性格特征。
毋庸置疑,今天的大眾文化已經不再具有社會階級的屬性,而僅僅代表壹種文化態度。大眾文化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是以城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大眾傳媒服從市場需求的商業化生產。它具有無深度、無模型、易復制等諸多特點。大眾文化只是代表了壹種文化態度,不同於傳統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勤於終極關懷和未來構想,更註重壹種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構建。從這個角度來說,精英文化無疑是可敬的,但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讓現實世界的生活可疑。而且,血與火交織的人類社會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大規模戰爭悲劇表明,無論是理性烏托邦還是技術烏托邦都無法拯救人類,未來不僅是善的誘惑,技術也未必能給人類帶來光明的未來。其中壹個最令人震驚的事實是:“正是以光明未來的名義,在優美動人的音樂中,在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德國法西斯蓄意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殘酷的屠殺。
大眾文化只滿足於個人的表面文化消費,借助高效的現代媒介,具有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都無法比擬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參與性。快樂是大眾文化的最高目的,它追求的是壹種輕松的快感。所以,壹切會給它的讀者帶來痛苦的因素都會被剔除,壹切讓大眾感到沈重和壓抑的東西都會被拒絕。這其實也是它具有所謂解構功能的主要原因之壹:是因為它的排他性選擇自然帶來了解構的“副產品”。
話語方式的轉換:“無厘頭”與後現代語言顛覆
說到大話西遊,就不得不說它的語言了。《大話西遊》的壹個重要成功,就是它的無厘頭語言對日常話語方式的改變。說大話成了晚輩的文化選擇。今天,這部電影中的許多對話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尤其是大話精的口頭禪,成為“大話精”們相互交流的通行證。
“無厘頭”指的是粵語諺語,有壹定的貶義,意思是壹個人沒有中心,沒有規矩,沒有腦子,庸俗隨意,亂抱怨,讓人難以理解。“壹種無意義的語言,居然在校園和自吹自擂者之間流行了很久,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很多大眾文化產品,如電影、通俗小說、電視劇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只有少數影響了日常的現實生活,甚至成為特定範圍內的“大眾化”語言模式。《大話西遊》就是這樣壹部創造話語模式的作品。壹段時間以來,它廣泛影響了壹些年輕人的語言習慣,甚至在這種說話方式中形成了所謂的“騙子壹代”。
《大話》作為壹部“經典”,充滿了精彩的對話。請聽:
“豬!――"
“我被拷了!我服了妳!”
“妳需要它嗎?不需要?”
“哎呀,妳媽的頭,哎呀,我都已經說不要了,妳還在放任不管,完全無視人家受不了妳的事實……”
“如果妳想說話,妳不說我怎麽知道妳想?雖然妳很真誠的看著我,但是妳還是要告訴我妳想要什麽。妳真的想要嗎?那妳就拿去吧!妳不是真的想要,是嗎?妳真的想要嗎?……
“妳有幾個兄弟姐妹?妳的父母還健在嗎?說句話,我只是想在死之前多交壹個朋友。所以,做妖就像做人壹樣,要有壹顆善良的心。有了壹顆善良的心,就不再是惡魔,而是人妖。人和妖精都是母親生的。不同的人是他媽的人,惡魔是他媽的惡魔...妳媽媽叫什麽名字?”周星馳的無厘頭搞笑手法其實是壹種腦筋急轉彎“包袱”,所有的喜劇效果都在最後壹個不必要的問題達到高潮,造成壹種荒誕感。
97年後,年輕的大學生在校園裏不斷聽到這些句子。無論是他們熟悉的朋友、同學之間的聚會、聚餐、聊天,還是陌生人的偶然相遇,《大話西遊》裏的臺詞,都是彼此認可的標誌或執照。當時很多大學生都能把《大話》的臺詞壹段壹段的背下來,而且能壹字不差的銜接起來。2000年,周星馳來北大演講時,很多吹牛大王粉絲還能大段大段地背出“吹牛”的臺詞,讓已經忘了臺詞的周星馳自己也感到驚訝和尷尬。
“大話精”多為95後大學生。他們成長於文革之後,更多的是在商業化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青春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材料。他們的誕生,離不開“人文關懷”、“人文精神”這樣的大詞。他們承受不了太多的社會意義和歷史記憶。他們很叛逆,但他們更現實。他們往往只關心那些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註:參見任曉雯,文化研究網:大話西遊與文革後壹代人的主體建構。)
校園時尚與“悟空之戀”
大眾文化的越軌不能超過大眾的接受限度。有人說,在《大話西遊》中,劉鎮偉導演解構了壹切。沒有解構,只有愛。導演試圖對世人的神聖和英雄形象進行嘲諷,不料,在愛情面前失敗了。網上普遍的看法是“大話西遊其實應該叫《悟空之戀》”。西遊記寫的是悟空的出生、學藝、奮鬥、馴化。也就是說,是悟空的正史。大話西遊講的是悟空的愛情,講的是悟空的野史。西遊記裏的悟空是宣傳片,大話西遊裏的悟空是生活片。正是出於這種將神聖的事物賦予生命的嘗試,導演才敢做出大膽的詮釋。對此,清華網友的帖子充滿了深情:《大話西遊》本質上是壹部轟轟烈烈的愛情悲劇。與普通的不同,因為融合了神話、武俠、搞笑的因素,所以風格獨特。這段愛情的主人公既不是總經理,也不是大學生,而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最具傳奇色彩的英雄孫悟空。他的叛逆性格和英雄氣質古往今來被演繹了無數次,唯獨悟空的愛情被遺忘了。大話西遊完成了這壹開創性的嫁接。‘英雄救美’這個古老的話題,終於對孫悟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悲劇的結局出乎意料,但也正是它為影片增添了最多的色彩。“《大話西遊》以其轟動壹時的《愛妳壹萬年》(後來成為劉德華專輯主打歌的歌名)欺騙或俘虜了壹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