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黃金時代的科幻大師都有誰?

黃金時代的科幻大師都有誰?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壹、出現了壹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壹品種。當時,有壹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壹角錢就能買壹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鬥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壹個出來扭轉這壹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誌。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壹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幹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誌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麽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裏,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誌《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裏,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裏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壹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範·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壹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裏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裏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裏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裏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裏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壹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壹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壹個誘因。

《雙星》是壹部驚險小說,講壹個演員如何卷入壹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臺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壹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麽,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壹次又壹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壹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壹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壹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家夥屬於壹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壹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裏,第壹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遊》(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壹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裏,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幹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壹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壹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裏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壹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裏,忽然有壹天壹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壹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裏,宇航員們發現了壹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沈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麽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壹幸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壹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壹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裏,他找到了壹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壹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壹個多麽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妳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妳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裏以每分鐘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壹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裏,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壹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範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壹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壹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裏,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壹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壹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壹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壹、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壹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壹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遊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壹只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壹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壹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同遵循某壹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壹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壹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壹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壹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采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壹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壹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壹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壹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準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卷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壹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麽缺少現實性,要麽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範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壹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誌主編。他壹上臺,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壹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壹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