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陳凱歌的《無極》是壹部成功的影片嗎?

陳凱歌的《無極》是壹部成功的影片嗎?

2005年12月15日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無極》登陸中國院線,伴隨票房走高,迎來的卻是壓倒性的批評。這位第五代領軍人物被壹棒子打落神壇,此後硬是成了“爛片”的代名詞。

我曾批評過《道士下山》的不用心,但對《梅蘭芳》《搜索》《趙氏孤兒》持肯定態度。而有些人偏偏抓著《無極》這跟小辮子不放,對陳凱歌之後的作品不屑壹顧,著實是可恨。

那麽,十壹年過去了,當壹切塵埃落定,我們再來聊壹下《無極》,這部陳凱歌野心勃勃的電影,遭遇滑鐵盧的真正原因。

陳凱歌給影片設定的類型是神話史詩,從壹開始就錯了。

不同於希臘,北歐,巴比倫,中國並沒有壹個完整而系統的神話體系,那更別提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詩。

中國太早進入封建官僚制度,思想被儒家倫理道德束縛,且多次民族融合,沒有壹個穩定的民族性。

相反,遠離中央,相對封閉的西南蘊育出了自己的民族史詩,而漢族只是零零散散稀稀落落的傳奇故事。

所以在缺乏神話的中國,陳凱歌只能生造出壹個神話故事,勇氣可嘉,卻又是以卵擊石,因為這明顯不符合民族心理。《無極》不是什麽文化創舉,而是東拼西湊牽強附會,所以顯得單薄虛假矯揉造作。

矯揉造作體現在演員的表演上,選用壹批非戲劇演員來演這壹場舞臺劇,導致臺詞動作壹出便引人訕笑,不是故意,發自肺腑。

舞臺表演與影視表演不再壹個量級,前者傳“形”,後者傳“神”,前者要感知空間,後者不用,因為空間是導演的,通過場面調度來解決。

於是將壹眾演員放到舞臺化的環境中,必然會使表演失控,以致觀眾覺得怪誕。

電影初始,梅裏愛作為電影和戲劇的主婚人,首先把電影引向了戲劇的道路,使之獲得藝術性。

但是戲劇美學終究與電影美學不同,舞臺的假定性及時空局限與電影有著本質區別。故格裏菲斯讓電影與舞臺劇分家,使電影獨立為第七藝術。

“倒行逆施”未必不可,黑澤明的諸多作品就表顯的極好,陳凱歌想法極佳可壹到下筆就出了差錯。

陳凱歌對滿神和昆侖的形象塑造有失水準。

他刻意去表顯滿神的神性,讓她能飛,處於各種視覺奇觀,就差給她變個形狀還原到人獸合體的狀態,那豈不是更簡單?

神最好的表現其實是“無”,有形的多半是妖,不如叫“滿妖”更加貼切。

再說昆侖,昆侖第壹次直立奔跑時,觀眾多半會熱血澎湃,但細想這是不對的。人“尊嚴”的崛起不是“跑”,而是從爬到直立的過程,鏡頭卻沒有對準這裏。

《猩球崛起》裏,凱撒第壹次發聲說話,壹個“NO”,導演進行了全景切近景再切特寫,通過鏡頭反打等因素延長了這壹過程,因為這是它覺醒的標誌。

至於以“無歡”為首的諸多呈陰性的男性,有很多個解釋。我最服的是徐浩峰,他直接將這種“陰陽怪調”聯系到了“文革”中害人的腔調。竟有些唏噓,第五代導演包括第六代導演的窘境恰恰在這裏,藝術片無市場,拍商業片卻又放不下過去,以至於拍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

陳凱歌在《道士下山》的發布會上大談自己的想法,堪比賈科長,可這恰恰是他邁向商業最大的絆腳石。

好萊塢類型片能成功恰恰是它那套“普世價值觀”,思想上無負擔,只要想怎麽拍就行,要比陳凱歌輕松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