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1999北京城裏人和外地鄉下人的差距和青春的故事,故事敘述壹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貴,好不容易找了壹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貴承受著客戶經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著,等到最後壹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壹天,單車被偷了,隨後發生的壹系列故事。
影片突出邊縣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幾個特點,如記錄性,實景拍攝和長鏡頭的運用,在《十七歲的單車》中,比較鮮明的特點是長鏡頭的運動。長鏡頭作為消閑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成與風格的獨特作用,加上錯落有致的剪接,更令影片顯得相當順暢。影片有兩出長鏡頭給人深刻印象。壹處是丟了單車的郭連貴騎著老鄉的舊車去送信,另小堅騎著原屬於郭連貴的車子在路上飛奔。郭的長鏡頭是他堅韌意誌的直待,而小堅的則是暢快心情的宣泄。就此而言,《十七歲的單車》的長鏡頭已經超越了敘事功能,更有壹種抒情在裏面。
《十七歲的單車》電影中的鏡頭表現非常充實,比如影片中有這樣壹個鏡頭,當高職女生向小堅表示好感,他把她送回家之後,他騎著單車,雙手拖把,手揮著外套,面露興奮的笑容,瘋狂穿梭在街道的情節,運用了跟鏡頭全景拍攝動作和拉鏡頭拉近特寫當時小堅的形態,就充分表達了他擁有單車又擁有女朋友的興奮和快樂的心情,可以看出他的“心願”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整部電影色彩暗淡,在電影前部分,總是配以輕快的音樂,來襯托阿貴騎著單車穿梭於鬧市街頭,送壹份份快遞的情景,這正表現了阿貴充滿青春活力,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快樂而又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狀態,電影的配樂都是舒緩的,當阿貴的單車被偷時,他的周圍有許多悠閑的老年人在觀摩文藝表演,敲鑼打鼓,熱鬧非凡,這正好與阿貴丟失單車的悲痛、仿徨失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也反映出,弱勢群體與社會的不協調。
此部影片中主人公農村的郭連貴是壹個很典型的農村年輕人在城市的形象,郭連貴軸得可愛、單純、誠懇、老實、惹人心疼。軸和倔貫穿整部電影,他堅持要在北京裏找回成千上萬的自行車中找回自己的車,被帶去洗澡後打死不給錢,誓死拿回自己的車等,但是貴的倔和軸不是不講理,而是老實,有自己的尊嚴,在他說話的口吻和憨實的整個人物造型中就能突出這點,他只是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種強烈的堅持,決不放棄同時又用壹種很直接的方法表現出來——打死不從,例如“那是我的車”“那車是我的”,而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家裏窮,影片中還說了他對城市人的不理解,如說他說城市女人買那麽多衣服簡直是浪費,酒店廁所裏放音樂他會拉不出。“早知道她也是農村出來的,我就......”這是壹句很有趣的對白,同時也看出他對城市人有種高不可攀不能融入的看法。另外,阿貴那種沈默和容忍也刻畫得非常深刻,當他被人搶回單車時抱著車那聲似哭私似喊的吼叫,簡直從耳朵直穿到心裏,把心都震碎了,那是壓抑已久的釋放,小貴那樣兢兢業業地工作,而且勤快賣力,吃得了苦,默默在紛擾的城市耕耘著.其實,使得突出城市讓人不得不變得兇狠和野蠻。導演從保姆那個人物,側面表現了外來打工人員,想要融入社會,成為城裏人,卻永遠被看不起,不被接納的悲慘命運。
此部影片的反響非常的大,《十七歲的單車》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壹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壹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的妙之處就在於它的真實以及青春年代最平凡的場面以及人物最純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