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可以說是滿蒙八旗軍隊中最後的臺柱子,最後的猛將,他是晚清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是當時蒙古的科爾沁郡王,伯德勒噶臺親王,簡稱僧王。
他曾率領蒙古騎兵在第2次鴉片戰爭中的第2次大沽口戰役中痛擊英法聯軍艦隊,擊斃英法聯軍500多人,僧格林沁壹戰成名。
這次作戰僧格林沁巧妙利用了地形優勢,河道比較窄,英法聯軍戰艦深入河道後無法掉頭,利用兩岸火炮優勢給予痛擊,戰略戰術得當,給予不熟悉路的英法聯軍以痛擊,最後還是美國海軍出動,才把英法聯軍給救了出來。
僧格林沁率領部隊在隨後的八裏橋保衛北京的戰鬥中卻以慘敗告終,演繹了冷兵器對抗熱兵器最為慘烈的壹幕。
這壹仗讓我想到了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日本武士用長矛大刀對抗西方的火槍,以卵擊石,異常慘烈。1860年9月21日,英法聯軍以騎兵開路,英國和法國炮兵隨後分成了三路,向八裏橋發動總攻。
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以逸待勞,從山上如猛虎下山般沖擊英法聯軍的陣營,想要將其撕扯、分割包圍。僧格林沁的部隊大多拿著長矛、大刀和弓箭,而英法聯軍拿著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線膛槍和後膛炮,對僧格林沁的部隊進行猛轟,炮火過後便是排槍精準射擊。
在面對敵人異常慘烈的火炮時,清軍並沒有退縮,壹個壹個倒在敵人的槍口炮口之下,慘烈至極。八裏橋的大理石被英法的炮火炸得碎裂四散飛濺,對清軍造成了大批的傷亡。
清軍誓死不退,死亡者前赴後繼,很多連隊都是集體陣亡。當時英法聯軍把最先進的後膛炮用到了殺戮當中,這種跑學名叫做阿姆斯特朗炮,這種炮壹直用到了第1次世界大戰,威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