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的內部結構模仿了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壹些小劇院、表演廳和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都位於較大的風帆結構中,小型表演大廳位於底部的底座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2679人。
設計的初衷是將這個最大的大廳建成壹座歌劇院。後來設計改了,連完工的歌劇舞臺都拆了重建。音樂廳裏有個大風琴,是羅納德·夏普從1969到1979做的。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機械木質連桿風琴,由10500根氣管組成。
擴展數據:
壹、外觀結構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是三組巨大的殼體,矗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寬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座上。第壹組貝殼在地段西側,四對貝殼排成壹串,三對朝北,壹對朝南,裏面是壹個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壹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規模略小於歌劇院。
第三組是他們西南部最小的壹組,由兩對貝殼組成,裏面有壹個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的安排在基地裏。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臺階寬97米。
車輛入口和停車場位於大臺階下。悉尼歌劇院位於悉尼港,三面環水,環境開闊。它以其獨特的建築設計而聞名。它的形狀像三個仰望海邊的三角形,屋頂白得像貝殼,所以有“壹個安靜的修女在仰望”的美譽。
第二,曲折的設計和施工
悉尼歌劇院是在20世紀50年代構思和建造的。從1955開始公開征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到1956 * * *,已有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作品參加了比賽。後來選擇了丹麥建築師Jon Wu Zhong的設計畫面。
Jon Woo Chung的設計靈感來自切開的橙子。該項目耗時14年,耗資12萬澳元完成。為了籌集資金,除了籌集資金,澳大利亞政府還為悉尼歌劇院發行了1959的彩票。
在建造過程中,建築師因重組後的澳大利亞新政府與喬恩·吳不和,於1966離開澳大利亞。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甚至連他的經典作品都無法目睹。
之後,這項工作由壹群澳大利亞建築師完成,其中包括彼得·霍爾、萊昂內爾·托德和大衛·利特爾莫爾。悉尼歌劇院終於在10月20日正式開放,1973。
百度百科-悉尼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