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盡管受到50年代中期以前經濟實力薄弱的制約,但桃園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遭受了幾次嚴重的“左”傾錯誤,包括“文化大革命”。然而,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優越性和縣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桃源的教育仍然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成效。1988年有1所電大、4所中等專業學校、* * 11所縣級高級中學、3所職業中學、68所鄉鎮辦初中、915所小學和733所幼兒園和學前班。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培養了壹大批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工人、農民和高級知識分子。縣第壹中學和張江小學早已被列為國家和湖南省重點學校。
2011年,桃源縣教育總投入達3.4億元。完成學校安全工程16個,建成合格學校11所、鄉鎮中心幼兒園3所,全縣新增學位1500個。入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86.2%,高中考試成績位居常德市第壹。1988年全縣科技人員5821人。40年來先後取得多項科研成果,特別是在1978 ~ 1988期間,獲得縣級以上科研成果和技術推廣成果294項,其中國家級(含部級)9項、湖南省級(含廳局級)33項、常德地區(市)28項。
2011年,桃源縣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2項,獲得專利94項。磊鑫科技被列入省首批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農村遠程教育+12396熱線”農業服務模式和科技特派員工作得到省市推廣。桃源漢劇(現稱武陵戲)和桃源花鼓戲壹直深受桃源縣人民的喜愛。由於政治和經濟原因,直到民國末期,看戲幾乎是縣城人唯壹的文化享受。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逐漸占據文化地位,文化逐漸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加上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推動,桃源縣的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桃源漢劇曾多次在北京演出,多部劇目獲國家級、湖南省級獎項。
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播、電影、電視、圖書、群眾文藝等各種文化事業百花齊放。到1988,除了文化館、廣播站、電影院、影劇院、電視臺、新華書店、圖書館、工人俱樂部等文化機構和文化活動場所外,所有區鎮都建有文化站、廣播站、電影放映隊和劇院,其中28個區鎮建有文化館,3個區鎮建有電影放映隊。文學創作也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作者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經常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短篇小說和詩歌後,80年代出現了許多長篇小說和長篇小說。
2011桃源縣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30個、農家書屋344個,縣圖書館、縣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清末民國時期,由於環境衛生條件差,缺醫少藥,桃源縣疾病瘟疫猖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建設社會文明,保障人民健康,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衛生和醫療機構已經遍布全縣。到1988年,除縣人民醫院、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院、藥品檢驗所外,區鎮衛生院11個,鄉(鎮)衛生院53個。* * *有65,438+0,678張病床和65,438+0,765名專業醫生和其他衛生技術人員。設備比較齊全,醫療技術比較高,可以勝任很多高精尖手術。各類疫苗的接種覆蓋率很高,重癥傳染病基本絕跡。
2011年,桃源縣啟動縣精神病醫院建設項目,完成市級示範村衛生室建設104個。新農合補償標準提高10個百分點,封頂線達到65438+萬元。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完成農村適齡婦女免費宮頸癌篩查任務,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三查壹治”覆蓋25萬人次,社會撫養費征收率提高9.8個百分點,獲得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模範縣、全省陽光計劃生育示範先進縣獎勵8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