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春節習俗有:備年貨、貼年紅、祭竈、除塵、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洗頭洗澡、裝飾燈籠、倒貼福字、除夕、拜年、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過年、舞龍、掛燈籠、壓歲錢、吃餃子、開門、放鞭炮。
春節期間,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每個地區的習俗也不同。我認為春節有五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春節習俗之壹:趕大集
趕大集是臘月二十七的重頭戲,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人們應該在過年的時候購買他們需要的各種年貨。過去,人們在臘月二十七去市場時,主要購買對聯、祭祀用品、兒童禮物和女孩頭飾,這些都是新年必不可少的,充滿了味道。所以在現代,雖然方便了我們在春節期間購買各種商品,但還是要提前準備壹些必要的年貨,避免在除夕夜手忙腳亂。
趕臘月二十七大集。春節期間,“進店趕集”雖然也包括與舊貨集市交易、買賣剩余商品,但更多的是買賣年貨,比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給孩子的各種禮物、給姑娘的各種頭飾。春節所需的所有物品都在采購中,所以這壹天全國各地的市場都非常熱鬧。
春節的第二個習俗:包餃子
年夜飯包餃子。它是中國北方民間新年最重要的內容之壹。在三十日的餃子中,因為它是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規定了許多規則和既定的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為了迎合新年氣氛的需要。
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包成餡。吃最好的和糖的,來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長壽,吃棗和栗子的,早生貴子。
關於這種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壹個貧窮的山村裏,有壹個貧窮的家庭,他們經常吃最後壹頓飯,而沒有下壹頓飯。大年三十,家裏沒有白面,沒有菜,聽著鄰居切菜的聲音就擔心。無奈,只好向親戚朋友借米粉。補好面後,我做了些雜菜,塞進餡兒裏,就包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特別珍貴。擺放的時候從裏到外壹圈壹圈的,非常整齊美觀。剛從天庭回來的竈神看到後非常高興。同村有個有錢人,家裏很有錢。他平日吃慣了山珍海味,根本不在乎餃子。除夕夜,用肉、蛋等材料做餡,包成餃子,放在簾子上。餃子這種小料,下鍋煮後味道完全不壹樣。豬肉餡成了蘿蔔菜。而那家窮人家的餃子變成了肉餡雞蛋。原來是廚神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非常不滿。為了懲罰他,他偷偷調換了兩家的餃子。第二天,這件事就在村裏傳開了。從此,不管人有多忙,30歲的餃子都要擺放整齊,才能贏得壹個“幸福圈”。
春節習俗之三: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的壹種方式,並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拜年是指在大年初壹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拜年習俗的由來:在古代,“新年”壹詞的本義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他們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在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戶主帶領幾個人挨家挨戶拜年。有同事邀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
在宋代,朋友和親戚會互相問候,這就是早期的賀年卡。到了明代,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善和精美。郵件上不僅印著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還寫著“新年快樂”和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人們除了遵循以前的拜年方式,還開始通過短信和電話拜年。
春節習俗之四:踩“沖”
以前臨近春節,老北京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比如置辦年貨,準備祭竈等等。其中,家裏有壹個很重要也很獨特的東西,就是準備芝麻稈,準備踩“特”。芝麻為黍,莖直立,下部圓形,上部壹般為四棱形,葉有毛,花白色。收割後,脫粒葉莖,即芝麻莖,曬幹後直而脆。
當時北京郊區的農民利用農閑時節,在臘月擡壹車芝麻稈進城去賣,就是為了滿足這種踩“特”習俗的需要。於是在大街小巷,經常能聽到“賣芝麻稈”的吆喝聲,很多人買。
“珍貴”原指傳說中的鬼怪或害人的鬼。在這裏,因為“破”和“珍貴”是諧音,而且是放在腳下,意思是壹年後開始驅邪,和古代在門口放桃符,掛能鎮邪的松柏枝的用意差不多。這既是祝願新年平安吉祥的“老例”,也是當時孩子們最感興趣的事情之壹。
春節的第五個習俗:吃烤合子
正月十壹,老北京有吃烤合子的習俗。古人認為“十”是壹個“圓滿完美,周而復始”的美好數字。在十上加壹個“壹”意味著壹個新的開始,所以元宵節前的四天被視為“拜舊”的時間段。
老北京有句話叫“臘月三十之前,正月初五之前,正月初五之後,大家都可以拜年,叫做“拜年”。那些在元旦前後的這幾天,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給親戚朋友和老朋友拜年的人,趕緊“祭奠晚年”不失禮節。這壹天的飲食習俗是吃合子,與“和”諧音。吃合子象征著和諧美好的生活。
春節的習俗和活動南北不同,但有壹點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我希望我們能記住這些充滿深情和美好祝願的習俗,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