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武漢與中國電影的緣分,還得從百余年前講起,是壹段延續至今仍在不斷更新的動人故事。
武漢人都知道,譚鑫培是湖北武昌江夏人,是中國京劇老生流派中“譚派”的創始人,是中國京劇史上唯二的“伶界大王”,另壹位是梅蘭芳。時至今日,在武漢市江夏區譚鑫培公園,人們仍銘記著這位京劇、電影的雙料開拓者。
幾年後,武漢人自己扛起了攝影機,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鄉和人民。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雜技團幻術演員、漢陽人朱蓮奎借來了壹臺攝影機,冒著槍林彈雨趕到現場,拍攝了起義軍攻打清政府守軍的場景。這部《武漢戰爭》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紀錄片。
抗日戰爭爆發後,武漢成為全國戲劇創作者的聚集地,中國電影制片廠也設立在武漢。該廠在漢口成立後,拍攝的第壹部電影《保衛我們的土地》,便成為中國第壹部抗戰影片,不僅在全國各地放映,還送往美國、菲律賓等國放映。此後,《熱血忠魂》《八百壯士》等影片相繼在武漢拍攝。
在百花獎的歷史中,武漢也早早刻上了自己的烙印。1962年第壹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電影《洪湖赤衛隊》獲得最佳音樂獎,插曲《洪湖水浪打浪》傳唱至今。這部影片就是根據湖北省實驗歌劇團排演的同名歌劇創作,由武漢電影制片廠與北京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
可以說,在中國電影的萌芽、生長之初,武漢就已成為重要的壹環。
武漢電影產業正蓬勃發展未來可期
武漢人愛拍電影,“敢為人先”的銳氣,讓這裏誕生了許多開創行業先河的作品;求真求實的秉性,則讓武漢人在拍電影時常常很文藝、很詩意、很樸素、也很走心。
而海納百川的本性,更是讓武漢影視業投資了許多看起來與武漢並無關聯的項目,為那些好電影邁出第壹步鋪好了路。僅在近十余年裏,武漢就投資、創作出了壹大批精品力作。
無論是“開行業先河”的《人在囧途》《戰狼》,還是因樸素詩意享譽海外影展的《琴動我心》《我的渡口》,或是根植於武漢革命歷史的《忠誠與背叛》《風雲1927》,或是近壹兩年來感動無數中國人的抗疫題材影片,都是出自武漢電影人之手。武漢在各種題材、類型的電影中,始終探索,也堅守電影藝術的初心。
武漢人愛看電影,這裏票價始終處於低位,電影院裏的人氣卻超高,低價位、高人次,使得武漢壹直穩居全國票房榜前十位,也不乏觀影人次拿下全國冠亞軍、電影票房拿下全國檔期亞軍的單體影城。
目前,電影產業正在武漢煥發新的生機。武漢文投集團就將圍繞影視產業主業,實施“電影產業鏈統籌工程”,在舉辦國家級電影會節、精品創作、後期制作、放映終端、人才培養、資金服務等全面發力,重點打造壹個國家級電影節、壹個電影基金、兩個國家級影視基地。
以上內容參考 長江日報-百花獎為何花落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