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絲瓜情有獨鐘,所以關於絲瓜的故事從我家頂樓的絲瓜棚壹直延伸到屏東和臺南的鄉下。而那段記憶中的絲瓜形象,伴隨著個體的命運,有著不同的場景和生態幻象...
壹、絲瓜變種。絲瓜
為了有效繁殖鄰居贈送的長絲瓜新品種,在第壹個絲瓜長出來的時候,就刻意保留,以便絲瓜成熟變黃後,第二年可以取其種子播種。當然,這種做法對後續絲瓜花和果實的數量有相當大的壞處。
明年初,取出絲瓜種子,按季節播種。元宵節前後,在土裏蟄伏了很久的七八株絲瓜籽苗終於浮出了地表。當它們長到十厘米左右的高度時,就被移植到事先準備好的土地上。勤澆水,適當施肥,希望絲瓜苗能早日爬上絲瓜棚,早日開花結果,呈現絲瓜遍地掛的景象。
日子壹天天過去,氣溫逐漸回暖,我終於盼到了絲瓜黃色雄花綻放的那壹刻。幾朵花開花落之後,我突然發現,這批原本來自同壹根長絲瓜,同時播種的絲瓜苗,居然長出了三種不同風格的絲瓜,幾乎是我家和鄰居的絲瓜品種集合。
這種絲瓜品種的變化和復雜,真的讓我大感意外,也嚴重打擊了我種植絲瓜和培育絲瓜品種的信心。經過深思熟慮,仔細回顧種植過程,我終於不得不承認,原來保存絲瓜種子的方式確實有很大的瑕疵和疏漏。
首先,種子絲瓜開花的那壹天,我沒有刻意用紗布把蜜蜂和蝴蝶隔離,我是用人工的方法幫它們傳粉。其次,我沒有明確考慮到周圍的環境和生態,因為我家附近不同品種的矮絲瓜也在同時開花結果。所以,在蜜蜂和蝴蝶采蜜、授粉平等的情況下,這個本應屬於長品種的絲瓜,卻出現了無法有效傳承的尷尬局面。
絲瓜同源,壹脈相承,彰顯真意;環境非常不同,第三次搬到孟母是壹個美妙的地方。在教育領域,如何巧妙地分配教學環境,如何兼顧學生的特點,不僅是壹個教育課題,也是壹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只是我們在先天的自然天性和後天的‘人工教育’的思維中,似乎常常失去了最初的堅持。
畢竟教育要有壹個清晰的脈絡;該方法應經常更新。智恒對孔子“性相近,學遠”的看法,確實給人很深的反思空間。
二、苦瓜
苦瓜俗稱白玉。整個瓜身凹凸有致,瓜皮晶瑩如玉,純白中略帶綠色。絲瓜是壹個品種,形狀各不相同,有肥有瘦,但皮糙肉厚、青黃不接的特點好像是壹樣的。
基本上苦瓜和絲瓜,除了壹樣的黃花,無論是視覺外觀還是實質內涵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僅表皮的顏色,綠色和白色差別很大,而且實體的味道也是酸甜苦辣。正因為兩者都是具有降溫退火作用的蔬菜,所以往往成為餐桌上的佳肴。
苦瓜和絲瓜都是蟲媒植物,花期也差不多。如果在農村,當絲瓜和苦瓜同時大規模種植時,壹種特殊的現象會在綠色的綿延中展開。原來,在蜜蜂勤奮的穿梭采蜜下,絲瓜和苦瓜的花粉有時會無意中相互雜交,形成甜苦瓜和苦絲瓜。大自然的大自然,還真的很奇妙。
基本上,苦絲瓜對於長期吃慣了原味甜絲瓜,想在短時間內被接受的人來說,是壹個非常艱難的挑戰。所以,當我的同事告訴我,種絲瓜的農民最後把整個絲瓜田都荒廢了的時候,我沒有感到絲毫的驚訝。因為這個舌尖上的挑戰,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營養價值”兩個字,就可以輕松化解。
基本上,人在面對變化的環境時,不僅會立即產生反抗的反應,甚至在個人心理的調整和內在認知的轉變上,都會有相當大的困難。這種現象,如當地的白花椰菜和美國的綠花椰菜,在它們調整的交替歷史中也有類似的效果。
從自然的發展來說,事物都有自然,只有根據其物理屬性行事,才能長久。把兩種功能相近的蔬菜結合起來,加以改良,創造出壹種新的蔬菜,這並不是壹件壞事,但它的品質取決於這種新的蔬菜是否比原來單壹的蔬菜更好。畢竟改變現狀不壹定是進步;而且保持不變也不壹定過時!
愛鈴瓜藤,晶瑩白玉苦甜;心是青藤,淺綠絲瓜味甜。在探索宇宙的可變性和恒定性時,我總覺得大自然的變化,在茫茫的茫茫中,似乎有壹套隱藏的、沈淪的軌跡可以遵循,而不是雜亂無章,任由人類為所欲為。
畢竟突變不是不可以,但不壹定可行。轉基因食品引發的爭議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
第三,替代絲瓜
今年5月回老家,侄子帶我去附近的絲瓜園,從澎湖摘了壹些絲瓜,讓我帶回高雄分享他的種植成果。我們到達絲瓜園的時候,正下著毛毛雨,壹大片澎湖絲瓜無限延伸。瓜棚下到處掛著微微皺著土綠色絲瓜的長烏魚,呈現出與普通絲瓜不同的風格。
但是在參觀的過程中,我還是挺驚訝的,因為在每個絲瓜的尖端,都長了壹個立方體,這顯然不是絲瓜本身所擁有的。我侄子告訴我,是用水泥澆鑄的,大小不壹樣。當絲瓜長到七八厘米左右,瓜身沒有彎曲的時候,就可以手動安裝了。
從葫蘆娃在澎湖開始,就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來迫使它直立,這從直覺上來說確實有些不近人情。因為這種外界壓力顯然與絲瓜的隱性生長本質不完全相符。但是,如果進壹步探究,可以發現這種行為並不完全違背自然。基本上,成長不是隨意的,而應該是適應性的。因此,根據其承受能力給予必要的壓力,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因為絲瓜的承載能力,必然會隨著它的成長而增加。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地面後彎的現象,需要及時更換合適重量的水泥塊。但是因為每個絲瓜,每個時期的重力承受力不壹樣,所以修煉者的智慧很重要。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對絲瓜的生長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基於這種觀念,莊稼人必須經常到田裏巡視四周。就算不能全方位聽,也要全方位看。美國哲學家杜威(J. Dewey)倡導兒童本位教育,以“做中學”為教育理念,但他的教育模式強調“引導其成長”,而不是“讓其成長”。基本上,引導其成長強調尊重個性和發展群體,而允許其成長只註重個人主義。大學者的觀點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按照它的本性,無盡的愛澆灌著大地;引導他們成長,期待明智地培養未來。在環境中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教育者的巧手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畢竟教育靠智慧,改革重在實用。在澎湖培育絲瓜,尤其是教育人類,都是如此。
兩種不同的植物,三種不同的場景,進化出多種不同的生命思維。在多變與永恒之間,品種絲瓜、苦絲瓜、另類絲瓜,這三個妳我身邊都能找到的田園故事,似乎給了我們壹些另類反思的空間。
停下來休息,體會自然,讓生活更精彩,更有意義。然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是否能從自然的幻象中體會到深刻的含義,還有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