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 80 90 年代的便宜 講的是 壹群 70 80歲的老人 為自己的後事發愁
很感人! 80 90 十年代 北京的氛圍
建議看看
劇情簡介
剃頭匠是中國民間的古老職業,手藝精湛,歷史悠久。現在,雖然遍地都是發廊,但這門手藝沒有失傳。在北京的胡同裏,壹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幾十年如壹 日地為他的老主顧們服務。眼看老主顧們越來越少,剃頭匠敬大爺開始感覺到寂寞,免不了為自己的後事發愁。敬大爺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幹凈、體面地離開這 個世界,不打擾子女,不給他們添麻煩。敬大爺從十二歲學剃頭,幹了八十年,現在已經九十三歲了,孤身壹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務周到,深得老主顧們 的喜愛。
可是敬大爺不願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他的老朋友,這是他壹個人的秘密。他壹面給老主顧剃頭,壹面觀察人家的安排。有壹天,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經多年不照相 了,至今還沒有壹張能夠用作遺像的照片。於是,他開始悄悄地為自己準備。他發現,拍壹張令自己滿意的照片竟很不容易,還有壹身體面的中山裝,以及殯儀館 的告別儀式要用的500字生平簡介等等。敬大爺雖然生活儉樸,但是個十分講究的人。
時間慢慢過去,生活平靜,日復壹日;每天敬大爺照例清早出門,為安排好的老主顧逐個理發、剃頭、刮臉、剪鼻須、放睡(按摩)。壹邊天南海北的聊天或者打 麻將……某個早晨,米大爺病逝了;又壹天趙大爺被兒子接走了。敬大爺覺得越發孤獨。壹天,他忽然昏倒在大街上,生命如靈魂出殼離他而去,可是壹切都還沒 安排好呢。
導演闡述
敬大爺如今是個九十三歲高齡的耄耋老人,他有八十多年的剃頭經歷,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雜院裏,過著北京城內最底層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經常給 老主顧們上門剃頭、聊天,回家後撥弄著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鐘的老座鐘,他希望每個人(也包括他自己)幹幹凈凈的來到人世,也希望人們幹幹凈凈利利索索的 離去……電影《剃頭匠》以紀錄和講述的形式描述了這樣壹個老人恬淡而平凡的生活。
《剃頭匠》是壹部非常東方化、非常中國化、非常北京化、又非常胡同化的影片。乍看是在講述壹位老人的平淡而瑣碎的生活,實則通過敬大爺以及周邊人物的點 點滴滴展現了老北京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巨大的變遷。作為導演,我沒有把影片中蘊含的所謂生命、道德、及北京特有的人文、風情、景觀等進行主觀和客觀的簡單 判斷,而是盡可能地把這壹切主題通過記錄敬大爺瑣碎的生活時讓其自然地流露,讓諸多的主題思想深含在影片的潛流中、包著、含著、不外露在影片的表層。如影片中米大爺去世了,他的那只黑貓卻神不知鬼不覺地跟上了敬大爺。在東方,黑貓意味著幽靈。事實上,對於像敬大爺這樣的高齡老人來說,誰敢說死亡的幽靈 無時不刻地不盯視著他們,但是敬大爺雖心知肚明,卻坦然自若,壹絲不茍地繼續著自己壹如既往的生活。影片中另壹個多次出現,有些刻意表現的是那個“拆” 字,其實這壹點大多數人不難理解,這個“拆”不僅是在拆北京古老的房屋,城墻,其實生活當中諸如此類的“拆”天天都在發生,這“拆”失去了許許多多古老的建築,這“拆”讓多少傳統文化流失,多少人間舊情盡失……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盡管我們有那麽多的眷戀, 也免不去無盡的憂思和遺憾。
為了不失影片的紀錄風格,我大膽啟用了九十三歲高齡的非職業演員靖奎老人出演片中的敬大爺(如果我沒說錯的話,這大概是全世界目前最年長的非職業演員擔綱壹部電影的主角)。其他配角分別從北京胡同裏的敬老院或大雜院裏挑選出來的,如米大爺的飾演者是壹位八十三歲目不識丁的孤寡老人,趙大爺的街坊大嫂的 飾演者是壹位下崗的無軌電車的女司機等等。對演員不要求他們表演,也不要求他們死記硬背臺詞,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就讓他們自己發揮去。這壹切就是努力達到 影片所追求的原生態……
影片簡評
特寫鏡頭中,壹張老人的臉上塗滿肥皂,壹只手壹刀壹刀地伴著刺刺啦啦的聲音將老人臉上的胡須剃掉。整個過程幹凈利落,動態鮮活,最後老人擡起臉,容光煥發,正對鏡頭,長出了壹口氣,吐出京味十足的兩個字:“舒服!”
電影的開場往往是整個電影的基調。被中國電影很多說教式的開場弄倒了胃口的我,很高興看到《剃頭匠》的開場如此清爽,這樣的電影必然走向單純質樸。但是當我下筆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卻突然發現無從下手,在貌似單線條的剃頭匠老人生活的下面,藏著那麽多豐富的東西讓我哭,讓我笑,讓我思,讓我動。在場的清華學子們和我壹樣,時而輕松發出笑聲,時而淚眼模糊,時而唏噓慨嘆,妳能從他們現場的表現看出他們追隨著電影脈搏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