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吧孩子》是第壹部提名華語金馬獎的新加坡電影電影,影片中小女孩小芳的扮演者10歲的小女孩鄭智允自己報名金馬電影節,並並列獲得2003年最佳新演員獎,另壹名獲獎者是在內地影片《盲井〉中扮演風鳴的王寶強。這是新加坡電影第壹次獲得金馬獎,作為壹個改編作品,獲得觀眾認可,實是可喜可賀。
導演把《跑吧孩子》的故事背景放在60年代初的獨立前後的新加坡,大批失業工人和資本家矛盾對立,社會動蕩,下層人民在苦難中掙紮。這些政治因素深刻的影響了導演的故事安排;片中出現了窮人家的孩子與富人家孩子的矛盾,他們的矛盾壹度對立惡化;在那些10來歲的孩子們的之間充滿了鬥爭,從他們幼小的口中發出了“談判”“敏感”“合作”等政治性詞匯,他們的世界要比《小鞋子》中孩子們的世界紛亂復雜的多;片中安排了壹場地痞收保護費的戲,甚至後面又刻意安排了壹場罷工工人與警察的暴力沖突,並利用這壹事件推進故事發展。
正是因為這些故事的增加,讓我對導演的改編頗有不滿,直覺得這是壹個勉強合格的臨摹作品而已。為什麽壹個普通的小孩子丟鞋事件在導演的眼裏要攙雜進去很多深層次的社會因素,通過這樣的壹個故事又能對社會起到什麽樣的揭露或批判作用呢?為什麽我們的華語電影裏總是故作深刻,在政治、社會關系裏做文章;而就不可以像馬基德壹樣排出個幹凈透明的故事來呢?我不能理解。
或許導演故意這樣處理,如果是這樣的,我想他壹定在影片裏加上了個人的生命體驗。他壹定出生並成長在哪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吧。
伊朗電影的審查制度與中國內地電影的審查制度相比,內地的審查制度簡直是太寬容了——內地電影中可以出現深吻、床戲、甚至背後全裸戲等等,而伊朗電影裏幾乎成年女性都是不允許出現的;可為什麽人家伊朗電影能夠在世界電影舞臺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而我們的電影總是越來越越不成氣,越來越沒落呢?這真是壹種諷刺;這讓我想起了當下鬧的轟轟烈烈的電影審查制度,有些人總把拍不出好作品歸咎與國家電影審查制度,看了伊朗電影妳就知道,那就是扯淡,那就是弱智。
新加坡電影因為《跑吧孩子》獲得華語電影大獎,對新加坡來說是在是幸事;也讓我第壹看到除內地、香港、臺灣以外的華語電影(新加坡的電視劇就算了吧)。盡管覺得該片有些地方的處理欠妥,不過還是應該承認這是部改編的很不錯的電影,尤其是結尾部分的處理,體現了華人的勤勞、堅強、刻苦、善良等傳統美德,也把故事推向高潮,感動觀眾。
文章結尾處也祝福新加坡電影能夠像電影中正在成長的孩子壹樣,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小鞋子,穿上它奔向燦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