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或名受難記、耶穌受難記與受難記:最後的激情,是2004年壹部講述耶穌基督生命中最後十二個小時的獨立制片電影。導演梅爾·吉勃遜籌措資金,根據《新約全書?四福音書》的內容而改編的劇本。影片中對話采用拉丁語、希伯來語和亞拉姆語(耶穌的母語),配以字幕。許多基督教和壹些政治立場保守的猶太人對這部電影給予贊賞。 影片采用了《聖經新約》的觀點。上映後這部電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關註和爭論,主要爭論包括和《聖經新約》細節的不吻合,畫面過於血腥,和來自猶太人方面的不滿。另外否認猶太人曾經被種族滅絕大屠殺的梅爾·吉勃遜之父——宗教活動家胡敦·吉勃遜的觀點對影片的影響也受到外界猜測。
壹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猶太學者批評這部電影。有些認為它宣傳反猶太主義,因為它以受難戲劇為依據,而這壹直以來都觸動到反猶太情緒。壹些基督教學者批評這電影偏離《新約聖經》的原來故事。電影中很多場面和細節的意念都來自19世紀壹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書《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苦痛受難》(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問及電影會否冒犯了猶太人時,梅爾·吉勃遜回應:「沒這個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實。我希望使它盡可能忠實。不過,當妳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釘死——是為所有人犧牲,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過錯的人,要回想在耶穌被釘死中自己的份兒,回想自己的過犯。」與《紐約客》雜誌的訪問中,他說把電影中壹段猶太教大祭司該亞法的片段剪去了,因為「他們會追趕我到我家,他們會來殺掉我。 受難曲,中文版的特點
片中的所有譯名都采用了天主教譯名。對習慣了基督新教譯名的基督徒來說,這可能會覺得不大習慣。 由米路吉遜執導、編劇兼自資2500萬美元拍攝的《受難曲》,在北美上映3星期,上周末依然勁收3100萬美元(約港幣2億4000萬),連續3周奪得票房冠軍寶座,而此片累積票房更達2億6000萬美元(約港幣20億3000萬),比起前年《我的大婚禮》還要成功,榮登史上最賣座的獨立電影。
至於票房亞軍則屬尊尼狄普主演、驚嚇大師史提芬京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Secret Window》,首周開畫收1900萬美元,成績算是不俗,問題是《受難曲》目前走勢仍然厲害,兩片正面硬碰,前者難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