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關於片名
電影《站起來》講述的是殘疾人宋學文和女友楊光的壹段真實經歷。看這個片名也許會讓人聯想到是壹部悲情的勵誌片。是,它是壹部勵誌片,但絕不悲傷。感人的故事不壹定非要用悲情的方式去講,如果能使觀眾微笑著看完這部電影,走出電影院後回想整個故事,才覺得被打動,這是我所希望的。為宋學文裝上假肢使他從輪椅上站起來是整個片子的故事主線,也許應該說是虛主線,我要表達的重點並不是這件“事”,而是楊光和宋學文這兩個“人”,更確切地說是他們倆面對生活的態度。所以宋學文在片中始終沒有從輪椅上站起來,盡管我拍了楊光攙扶他站起來的戲,原本想放在結尾,但最終還是剪掉了,因為最後宋學文的人是不是站起來了,和要表達的主題相比,已經不再重要了。
二.關於主題 “微笑著面對人生苦難”是這部電影的主題,片中的大部分情節都是圍繞這個主題所做的選擇和添加。真實事件當中兩人在北京住了整整兩年,發生的故事之多可想而知。由於為了更清晰地表達這個主題,故事的戲劇性相對地做了讓位。壹些原本可以較有沖突的情節,比如和公司打官司的過程等事件被刪除了,而是讓壹些生活中小事來說話,我覺得這些小事才更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態度,更貼近主題。
三.關於愛情 “楊光為什麽要嫁給宋學文?”這個問題楊光本人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麽,事情就是這樣了。”事情就是這樣了,我想所有經歷過愛情或婚姻的人都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宋學文和楊光的愛情關系在整個片中壹直是側描,我只是把兩人的關系狀態呈現出來,擺在那裏,至於這是壹種什麽樣的愛情,甚至是不是愛情,觀眾可以自己去感受,自己做判斷。片子前半段東北部分兩人如何從認識到去北京,是花了些篇幅的,但說實話,我自己總覺得有些不自然。到了北京之後,描寫兩人發展關系的場戲就很少了,大部分是兩人在壹起面對困境的態度,相反愛情的感覺倒是出來了。所以說有時刻意反而不好,倒不如讓它順其自然,壹些最真實和最珍貴的東西反倒能自然浮現。這壹點好像和現實中的壹些愛情狀況很接近。
四.關於管道 影片的吉林部分幾乎每壹個外景鏡頭裏都帶有管道,原劇本裏沒有這個元素,是後來看景時才出現的靈感,拍攝點在壹個工業城內的居民區。那裏到處是蜿蜒不絕的管道,從高處看它就像壹條條血脈,和居民住宅融合為壹體,而廠區就像是城市的心臟。街道上始終彌漫著若有若無的化氣味,可惜這是電影裏無法體現的。有意思的是那些管道很象人的腿,而宋學文——壹個失去了雙腿,到處追尋雙腿的人,就住在這樣壹個遍地都是“腿”的城市裏。
五.關於演員 王蔚是專業演員,而宋學文是本人演本人,這兩個人在壹起演戲不是很容易。王蔚是個性格隨和的人,她把這壹點不經意地加入到了楊光這個人物裏,我覺得很合適,她也時常會給出壹些細節上的點子,對片子很有幫助。宋學文由於是第壹次演戲,只能以最基本的要求來要求他,也就是“別演”,所以他的表演應該說是中規中舉,不能說出彩,但還算真實。宋學文作為壹個殘疾人,每天和劇組人員壹起工作,不辭辛勞,這件事本身已具有不尋常的意義了。另外,真楊光是陪同宋學文來的,但從未到過片場,為了不給宋學文增加壓力。 六.關於乞討 有觀點認為影片最後落在“乞討”這件事上,不是站起來了,而是趴下去了。的確乞討不是壹件光榮的事,楊光也說了這是“沒出息”,但楊光更多的是出於心疼。我倒認為宋學文應該去乞討,他想要的是找壹份像樣的工作,所以他沒去偷沒去騙,沒有蹲在殘聯門口等救濟,而是靠乞討來“自食其力”。我想人不到迫不得已都不願意去做這壹行,而且2011年政府也不允許了。宋學文原本是壹個有正當職業的工人,出院後還患有“自閉癥”,落到了要乞討的地步,他竟然絲毫無畏顏面,還樂呵呵地為能賺錢了沾沾自喜,這正是他定義的“站起來”。當然,宋學文後來出版自傳了,成了真正的“作家”,而不是“坐家”。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若有人對他說:“宋學文,妳幹嗎去要飯,而不去寫本書來賺錢呢?”估計宋學文要噴飯了。通常勵誌片的拍法是壹個殘疾人去完成了壹件常人都難以完成的事,這樣的人物才能做主角。可惜這部電影裏的殘疾人是個普通人,他不但沒有三頭六臂,而且缺胳膊斷腿,他做過的最驚天動地的壹件事也無非是給楊光買了壹次藥。但他沒有愁眉苦臉怨天尤人,最後他連夢想的假肢都不要了,依然可以揮舞著殘肢,歡呼著沖向日落,只因為心中有愛。關於反思《站起來》是壹部小制作,描述的是兩個小人物,涉及的都是些小事情,但不能說他們反映的不是大道理。如果連宋學文和楊光都能快樂地生活,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人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