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述假設,如果個人只是為了自己的內心而勉強度日,那麽很可能只有理性主義者才能做出對公共福利有實際意義的客觀選擇。那麽我們是否應該把決策權交給這樣壹個理想的群體(假設他們值得信任)?我還是不這麽認為。壹味犧牲小眾,追求群體的最大利益,最終會走向無視人性的極權主義。這已經從進退兩難的無奈選擇變成了壹種極端。
影片前半部分,官方操作中繁瑣的程序和討好宣傳戰的政治正確,顯得非常多余和繁瑣,給軍事行動帶來太多麻煩。但在影片的後半段,妳想想,其實正是在這些多余節目的保護下,人性關懷才贏得了片刻的喘息。正是決策者對輿論的恐懼(“壹部youtube電影就能引發革命”影片中提到的),才使得少數人的生命在多數人的利益面前不被直接視為糞土。
所以對於道德悖論,答案依然是——無解。在看電影之初,我們可能會覺得影片中某些人的行為受到了批評,但隨著我們的觀看和思考,我們會覺得整個過程中沒有壹個步驟不是在合理有序地進行。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壹開始,我們總以為這個世界的苦難來自於人們錯誤的選擇,於是我們努力去探索錯在哪裏,尋找改正的方法。但探索的結果往往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原來的選擇都是正確的,我們內心深處痛苦的疾病的醜陋才是絕望中最合理的存在。相對於當初的不合理現象,這樣的無奈真的給我帶來了深深的絕望。影片結尾,就在我的思緒陷入如此絕望的時候,無人機也飛進了壹片無盡的雲端。
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通過細節讓人物非常立體。每個角色不僅是不同思想的象征,也是壹個人。導演除了直接描寫每個人在“戰場”上的緊張表現,更註重刻畫他們正常的生活狀態。前面提到的本森將軍和鮑威爾上校將不再提及。在美國方面,兩名無人機飛行員在進入指揮艙前還輕松地聊起了生活話題。在生死面前,幾個小人物表現出了巨大的人性光輝:幸存下來的肯尼亞當地特工第壹件事就是他們的任務可能完成不了,他們委托人繼續拯救小女孩。就連影片前半部分壹直堅定反派的恐怖組織士兵,在猶豫片刻後,居然放下了手中的機槍,決定將小女孩送往醫院。順著上壹個話題,我進壹步思考:也許決策層最終能拋出解決所有道德悖論的萬能政策,但執行的還是壹個活生生的人。以肯尼亞代理為例。在所有參與任務的軍人中,他無權參與討論輿論的對錯,但他會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行善救人。正是這種精神力量,讓我們即使明知理性的選擇是最好的,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也許這是對道德悖論最理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