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青少年自殺人數令人憂心。透過「失敗教育」,這群大人讓孩子們練習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並期許他們能跨過眼前的難題,走向未來。
香港。
關系前途的大學入學考試,即將在壹個月後舉行。壹群中六(高三)學生陸續走向校舍高處,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壹只紙飛機。
幾分鐘前,他們手上拿的還是壹張白紙。在老師引導下,他們在白紙上寫下自己的挫折和害怕,把這些內心最深處的秘密,親手折疊起來,成了壹只雪白輕盈的飛機。
此刻,他們登高來到視野遼闊之處。當老師壹聲令下,這群準考生拋出手上的秘密,數百只白色飛機,依著風,緩緩滑出,越飛越遠……離手之際,仿佛自己的負擔也隨之而去。
學生在老師帶領下,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寫下恐懼,並且來到高處親手射出紙飛機,飛走困難,也卸下壓力。林秋霞提供
「飛走困難,不表示沒有困難,但表示我承認這些恐懼,我希望采取行動,去突破自己。」 這是「失敗教育」的壹環,發起人是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課程主任林秋霞。
雖然香港已經開始推行小學至中學的12年義務教育,大部分孩子可以壹路念到中六(高三)。但是,因為許多香港家長和學校求好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讀名校、上大學,許多學生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學業壓力。
為了就讀名校,從小學入學,學生們就進入嚴格的升學篩選之路。孩子因為重度課業壓力,所遭受的心靈桎梏,比起臺灣,只有更多。?
情況有多嚴重呢? 根據香港《東方日報》調查,65%的學生反映,學習成績令他們有壓力,57%感到升學或前途充滿壓力。學習的快樂被壓力徹底擊垮。
那些無處可逃的孩子,最後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
2016年3月,在短短9天之內有7名學生自殺死亡。到了20 17年2月,8天內發生4起墜樓事件。而這壹年結束時,竟有30位19歲以下青少年孩子自殺,比前壹年增加了18件。
香港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反思,所有人都告訴孩子:妳要讀書,要會考試,這樣就會找到好的工作,壹輩子就沒有煩惱。
但真的是這樣嗎?
「坊間常說: 失敗為成功之母,如果我是基於這個理念來做失敗教育,其實是另壹種包裝的精英主義教育。」她說,人生中的失敗其實是常態,與其教孩子要成功,不如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
她認為,失敗教育要從小紮根。所以,她積極地在中小學校園中,推動「失敗日」或失敗周的活動,完成壹系列活動的孩子,就可以領到「失敗證書」。
從失敗日到失敗周,團隊規劃壹系列創新的失敗體驗活動,完成體驗就可以領到印有自己名字的失敗證書,培養孩子成為輸得起的壹代。林秋霞提供
壹系列的體驗活動,扣緊生命教育與正向思考,分享電影、歌曲、閱讀文本、繪本、人物故事,並設計「做中學」的活動,善用課外活動、朝會、周會、營會等時機來進行。
以「失敗周」為例,活動包括:進行「失敗」電影賞析及互動討論,交流關於失敗的故事,觀看失敗周紀錄片,以及參與挑戰「失敗」擂臺陣等。
她們也曾經與壹所中學合作舉辦「失敗日」,而且特別選在大考前壹個月,與孩子的心靈對話,進行更深層的生命教育。壹系列活動包括:進行電影裏的失敗教育;參與體育活動的班際挑戰與競技;飛越恐懼活動;以及交流失敗與成長的故事。
這壹天,被她選中的電影是《破風》,這是壹組職業單車競技團隊的故事。這部電影中,有2個在前方開路的破風手,以及最後在比賽最後壹程沖破終點線的沖線手。當團隊的成功光環都集中在某壹個人身上,而這個人不是妳,團隊的成功還能算是妳的成功嗎? 當妳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妳就是全盤皆輸嗎?
壹連串的活動,引導孩子跳脫線性思考的直覺,從更長遠的生命旅程,來回顧自己曾經遭遇的壹切。
活動暫歇之際,有壹個孩子在教室後面的立板上寫著: 「今天明白了,失敗和挫折才是人生的開始。可以失敗,但不應該這麽快認輸。」
「我們希望成功和失敗,不是由大眾社會告訴下壹代,而是他們自己去定義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總幹事陳穗,為這壹切的努力,下了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