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利避害是人類保護自己的壹種心理機制
現實世界是以物流為中心的空間,虛擬世界是以信息流為中心的空間。這種區別,使得虛擬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實時性、仿真性和交互性。
人們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實現等需要,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壹層次的需要滿足後,就會有較高層次的需要有待滿足。絕大多數家長認為,為孩子們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夠了,忽視了孩子們還有著強烈的社會需要。患上網癮的孩子,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其社會需要,但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虛擬世界裏得到滿足。
首先,由於仿真性,虛擬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擬現實生活,使人們在心理上獲得同樣的滿足感。而且,這種滿足還有著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種種優點。例如,在匿名的保護下,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承擔任何後果,觀點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響就越大、回應就越多,使得孩子們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又如,網絡自由平等的特性,為孩子們創造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新天地。再如,與現實世界相比較,這種滿足是低成本的,僅僅需要付出壹筆上網費。
其次,由於交互性,壹個人可以同時與很多人,遠隔重洋進行交流。尤其是平時比較內向、缺少關愛的孩子,深感孤獨和無聊,在網上卻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煩惱,充分滿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難,會有很多人獻計獻策,使他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體會不到的溫暖。
最後,由於實時性,人們可以在瞬間滿足其社會需要,而在現實世界裏,必須經歷漫長的過程和耐心的等待。在遊戲中,孩子們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把握角色的命運,壹夜之間就成為“蓋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遭到家長的斥責、老師和同學的蔑視。上網打遊戲,不斷“練功升級”,成為他們找回自尊、實現人生價值的唯壹途徑。
綜上所述,網癮問題的癥結,在於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網癮問題表面上來自虛擬世界,其根源卻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互聯網沒有過錯,患上網癮的孩子也沒有過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趨利避害、尋求快樂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而形成的壹種心理機制。在這種意義上,患上網癮的孩子是聰敏的、充滿智慧的,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去表達自己的個人意願,實現自己的個人追求。很多個案告訴我們,患上網癮的孩子有著壹些***同特點:專註、執著、有主見、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識強。
虛擬世界的基本原則值得仿效
要解決網癮問題,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家長和老師的當務之急,不是簡單地譴責網癮,對孩子采取高壓措施,而是要虛心向虛擬世界求教,徹底改造我們的教育體制,使得孩子們的社會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得到滿足,不必去虛擬世界尋找替代物。虛擬世界的強大吸引力,來自壹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則:
(1)獎勵原則。網絡遊戲可以通過升級和物品,對孩子們極其微小的進步予以獎勵。現實生活中,哪怕是表現再差的學生,都有可能出現點滴進步,我們為什麽不能及時予以肯定,以滿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進步,將會逐步積累起來,漸漸成為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2)娛樂原則。網絡遊戲以娛樂貫穿始終。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學習過程為什麽不能充斥著快樂?我們為什麽不能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求知過程洋溢著樂趣、充滿著懸念?我們為什麽不能在學校開設各種興趣小組,讓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滿足,潛能都得到發揮?我們為什麽不能讓孩子們有壹些主動性,有壹些選擇權,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多的發展?我們為什麽不能打破單壹的分數標準,“不拘壹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這些,我們就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充滿自信,充滿成就感,充分滿足其社會需要。
(3)平等原則。網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這是上網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長和老師應該加強與孩子的交流,這種交流必須是平等的,不能進行簡單說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以過來人的身份,訴說青少年時期的艱難、煩惱和快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