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調是中國河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壹,保定老調作為壹個特有的戲曲聲腔劇種,
老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常在口頭哼唱的曲調,所以民間曾有“做飯離不開鍋竈,聽戲離不開老調”之說。老調曾先後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領導、專家的好評。中央的領導同誌曾鼓勵說:“保定有寶,老調不老”。
保定老調已有約二、三百年的歷史,它脫胎元、明 年間流行於燕趙的漢族民歌俗曲河西調,以大戲的姿態出現,擅演以老生和黑紅凈行當為主的確袍帶戲。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員韓大倉(藝名霸州紅)為代表的前輩藝人,開創了老調的先聲;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啟後,立誌改革,以《調寇》、《勸軍》等劇目,把老調藝術推向壹個新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新人輩出,老調藝術無論在表演上還是在聲腔上,都獲得了全新的發展。
《潘楊訟》、《忠烈千秋》拍成電影後,老調的影響擴展到了全國。 保定老調迄今已有約二三百年的歷史,脫胎於元、明兩朝,流行於燕趙的民歌俗曲“河西調”,再以大戲的姿態出現,擅演以老生和黑紅凈行當為主的袍帶戲。19世紀80年代有以生行演員韓大倉(藝名霸州紅)為代表的前輩藝人,開創了老調的先聲;20世紀初的名老生周福才,以《調寇》、《勸軍》等劇目,把老調藝術推向壹個新階段;
老調在其發展過程中,先後受到流行在當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響,並吸收當地說唱藝術的精華,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出現較正規的職業班社,並開始進入城市,到20世紀30年代達到繁榮時期。
1949年後,保定壹帶成立了高陽、定縣、阜平等專業老調劇團。保定地區老調劇團多次進京演出,被鄧小平同誌譽為“保定有寶,老調不老”。該團創作演出的優秀劇目《潘楊訟》、《忠烈千秋》於1960年和1980年先後兩次拍攝成電影並在全國發行放映。知名藝術家有崔澄田、劉守謙、辛秋花、王貫英等。新時期以來,老調又創作出《日月經天》、《拒馬令》等壹大批優秀劇目,多次在省內外演出獲獎,成為河北省特別是冀中壹帶農村觀眾最喜愛的戲曲劇種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