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6年中國第壹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的誕生算起,中國動畫至今已經80歲了。在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初,國產動畫片曾經創造了輝煌,出現了《大鬧天宮》、《哪咤鬧海》這樣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優秀動畫片,在國內外深受歡迎。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人才的斷層和日美動漫的沖擊,中國動畫業漸漸“風光不再”。當21世紀初中國政府看到動漫業的巨大市場,開始大力扶持時,才發現除了壹批二三十歲在日本動漫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外無人可用,中國動畫已經失去了它的中堅力量和原創力。
年輕人正在快速成長,落後了的中國動畫重新起飛還需要時間。
當下熱鬧非常的動漫潮流,至少在數量上給了我們安慰。不過我們更關心的是,何時新壹代的“原創中國”動畫風才能出現?既不好萊塢,也非日式風,而是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動畫形象和動畫故事,這是每壹個人都期待的。
回顧歷史,如果簡單分類的話,中國動畫片80年大致走過了四個階段:
萌芽期:
從《大鬧畫室》到《鐵扇公主》
中國動畫電影歷史開始於1926年,標誌是第壹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的誕生。創作這部短片的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被稱為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
早在1920年代初,萬氏兄弟受到《大力水手》等美國動畫片的影響,萌發了拍動畫片的念頭。在之後兩三年裏,四兄弟用壹臺破舊照相機改裝的逐格攝影機拍攝出《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益利汽水》、《味精》等動畫廣告片,積累了大量的動畫制作經驗。1926年,萬氏兄弟在動畫廣告片的技術基礎上成功拍攝出中國第壹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這是壹部真人與動畫合成的動畫片,萬古蟾扮演劇中的真人———作家,影片的全部制作由他們弟兄四人完成。這部動畫片的問世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國動畫學會秘書長張松林告訴記者。
1941年9月,萬氏兄弟編導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上海新華聯合影業公司攝制完成,這是繼1933年美國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後世界上第二部動畫長片。“它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故事‘三借芭蕉扇’,片長80分鐘,匯集並培訓了壹百多名動畫工作人員,經過壹年半的制作才告完成。這部影片在大上海、新光、滬光等三家影院同時上映壹個多月大受好評,在東南亞及日本也受到熱烈歡迎。”張松林說。日本的《鐵臂阿童木》導演青治蟲曾表示,當初正是《鐵扇公主》這部影片使他萌發了投身動畫創作事業的念頭,萬簌鳴稱得上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可見這部作品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第壹階段也隨之結束。
第壹次輝煌:
《大鬧天宮》橫空出世
1949年後,動畫電影得以恢復,自此壹直到“文革”前,中國出產了很多優秀的動畫影片,是中國動畫電影的第壹次輝煌期。
嚴定憲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第壹批動畫人,畢業於蘇州美專動畫專業的他在1950年代被分配進入上影的美術片組,即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前身。“從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到1965年這8年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動畫片種類多,有動畫長片、木偶動畫、水墨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佳作也多,除了最出名的《大鬧天宮》,還有《小蝌蚪找媽媽》、《孔雀公主》、《豬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都是國內外很有影響的作品。”嚴定憲說。
這壹時期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作為國內唯壹的動畫制片廠,***攝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動畫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紙片16部,折紙片3部,木偶紀錄片等9部,從業人員也達到380多人,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動畫原創人才。
作為《大鬧天宮》的八名原畫創作者之壹,嚴定憲對這個時期的動畫電影有很深的了解:“這個階段的動畫電影有很濃厚的中國特色。
當時我們的拍攝技術、特技水平沒有美國、蘇聯的動畫片高,全部都是手工畫,但是堅持發揚民族文化,拍出了很多有自己特點的影片。“
嚴定憲舉了水墨動畫為例子:“水墨動畫完全是中國式的動畫,是我們自己實驗創造的。《小蝌蚪找媽媽》讓齊白石的畫在銀幕上動了起來,壹群小蝌蚪不過是壹組墨點,影片卻利用它們遊動隊形的變化和快慢節奏,表現出細膩的感情,很有中國山水畫的韻味。”
另外剪紙動畫、折紙動畫、木偶動畫也充分發揮中國剪紙、皮影、折紙、木偶等民間文化的特點,同時發掘民間故事題材,由形到神都帶有濃郁的中國味。“這些作品在國內外頻頻獲獎,不少影片在國外公映已經是文革後的事情,比如《大鬧天宮》、《牧笛》,依然獲得轟動效應。外國觀眾對如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影片非常感興趣。”嚴定憲說。
第二次輝煌:
《哪咤鬧海》再掀波瀾
“文革”結束後,中國動畫業得以繼續發展。這時候嚴定憲參與導演了《哪咤鬧海》,這是中國第壹部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停頓了近十年之後,終於又能創作新影片,我們都熱情高漲。”嚴定憲說。這部影片匯聚了包括15名原畫在內的近30位主創人員,花四個月時間拍攝完成。“我們還是突出中國特色,用了《封神榜》的故事片段,不過去掉了‘回魂托夢’之類的糟粕,突出哪咤和龍王的矛盾,代表了正義與邪惡的鬥爭,將哪咤塑造成為民除害、勇於自我犧牲的少年英雄,形象很感人。”嚴定憲說。
此時的拍攝技術比《大鬧天宮》時已經進步不少,“影片裏,哪咤出生時蓮花苞晶瑩剔透光芒閃爍、深海龍宮景色變幻多端,這些鏡頭都運用了不少特技手段,在當時來說效果是非常漂亮的。”但在造型藝術上嚴定憲還是堅持中國韻味:“電影裏有100多個海濤、海水的鏡頭,全部用國畫裏畫浪花的手法,完全不同於迪士尼動畫裏海水的樣子,不少觀眾看完後說,壹看就是中國的海水。”
1979年後的十年,公認是中國動畫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哪咤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動畫長片問世,《鹿鈴》、《鷸蚌相爭》、《山水情》等水墨動畫片誕生,另外《三個和尚》、《雪孩子》等200多部動畫短片也在這個時期產生。“這段時期動畫制作比‘文革’前更成熟,從人物塑造、故事編排的手法到拍攝技術運用,都更進壹步。但是中國特色這個傳統壹直沒有變。”嚴定憲說。
到1980年代後期,系列動畫片開始出現,《黑貓警長》、《阿凡提》、《葫蘆兄弟》等動畫片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開始成為動畫界的新寵。“動畫短片壹般都是放在正式電影的前面放的。後來電影院放映的場次多了,就取消了電影前的短片。這時候電視機開始進入家庭,動畫片很適應電視的要求,很快就發展起來了。”嚴定憲說。
這壹時期除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外,全國還有20多家動畫片制作單位,長春、北京、南京、福建等地都開始創作各類型的動畫作品,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獨家制作”的壟斷局面已經不再。
九十年代後:
大潮洶湧,佳片寥寥
進入1990年代後,中國動畫業開始市場化道路,之前壹直沿用的“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被打破,開始“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模式,動畫創作成為壹項產業。
中國動畫學會會長金國平介紹說:“從1994年走向市場至今,國內的動畫業擴張迅猛。從創作單位數量到從業人數都在十幾年內有了十倍、二十倍的增加。目前設有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全國就有200多所,學生近3萬人。去年我國生產的動畫片總長度4萬分鐘,今年可能達到6萬分鐘,是十年前的100多倍。”制作科技不斷發展,動畫市場、動畫產業鏈開始形成,是目前國內動畫業的動向。近幾年來,各地政府重視、扶持,動畫的3個衛星頻道、9個生產基地、4個研究基地都發展迅速,去年還在杭州舉行了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
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中國動畫業的問題同樣突出。“每年這麽多的作品,真正意義上的經典作品少之又少。20年前的動畫作品不多,但幾乎每壹部都能讓觀眾記住,而且直到今天還有藝術生命力。”金國平說。原創力弱是目前國內動畫業的第壹大問題。國產動畫片裏極少見到像以前黑貓警長、孫悟空、阿凡提那樣讓人記得住的形象和故事,只有《寶蓮燈》等少數影片給人留下印象。人物粗糙、情節平淡是目前動畫片的通病。而造成這壹問題的最大原因是目前高端動畫人才的缺失。“國內的動畫界在‘文革’期間人才斷層,造成現在青黃不接的局面。40歲到60歲這壹年齡段的高水平導演、編劇、制片人很缺乏。另壹方面雖然目前在學的動畫專業學生多,但真正成才的比例也不高。”嚴定憲說。
應該說現在中國的動畫業,從生產模式到人才銜接,都處於壹個轉型的階段,需要時間進行調整和轉變。“完成轉型,我看需要5到1 0年。”嚴定憲說。
歷史重現
《大鬧天宮》,壹部經典的誕生
說起中國動畫電影的輝煌歷史,《大鬧天宮》總是作為“標誌性作品”而被津津樂道。這部動畫長片在上世紀80年代轟動了歐美各國,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創下了中國美術片輸出的最高紀錄,幾乎成為外國人心目中中國動畫片的代名詞。
這樣壹部堪稱經典的作品,卻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簡陋的條件下,完全用手工制作出來的。作為劇組裏最年輕的原畫作者,嚴定憲是目前少數健在的參與《大鬧天宮》創作的人之壹。“導演萬簌鳴那時候60多歲,拍壹部《西遊記》故事的動畫長片是他多年夙願。當時的主創人員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萬導很鼓勵我們的個人創造。他常說,他是大導演,我們是小導演。”
壹部優秀的動畫片,從形象、背景、動作到情節,對設計水平的要求都很高。“當時萬導請了工藝美術大師張光宇、張正宇兩兄弟擔任人物和背景的造型設計。美猴王的形象參照了京劇的臉譜,動作也采用了很多京劇的程式,加上背景音樂、配音,神采奕奕,勇猛矯健。”嚴定憲說。
基本的形象動作定下來之後,萬籟鳴將具體每壹段的創作分派給每個原畫,讓他們自己發揮想象。“我分到的是上半集孫悟空鬥巨靈神的情節。當時我就想要運用動畫的特性,把孫悟空的靈活機敏和巨靈神的笨拙沈重表現出來。於是我對他們的大小對比進行了誇張,兩者的特點壹下子就出來了。我有個同事分到土地神的壹段戲,他在土地公公從土裏鉆出來的時候,加進了打噴嚏、捏鼻子的動作,非常滑稽可愛,叫人印象深刻。”為了畫好人物動作,嚴定憲他們還到京劇館裏學習京劇,積累創作素材。
這部動畫片膠片總長1.1萬英尺,放映兩個小時。拍攝這樣壹部全手工繪制的動畫長片,確實是壹項艱巨的工程。上百名原畫高手、繪景師、攝影師等制作人員,從1961年到1964年用了將近四年時間才全部完成,全片***繪制了10萬余張畫面。“原畫先畫好畫面,再由輔助人員照著在賽路路片上描線、上色,再用攝像機拍攝。每壹秒鐘的鏡頭至少畫12張畫面。光作畫就花了2年多。”嚴定憲說。
拍完之後還要試片,“就是把做好的片段放壹遍,導演和幾個原畫壹起看。這時候是我們最擔驚受怕的時候。看到好的、符合創作要求的,導演會當場表揚。但看到不滿意的導演也會當面提意見。這關系到每個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所以大家都很認真對待創作,自己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怕被當眾批評。”
用嚴定憲的話來說,那時候動畫創作裏的原畫就等於電影裏的演員:“我們經常和導演壹起討論,交流創作的心得,也了解導演的理念。無論導演還是我們自己,都對作品要求很高,如果不好就壹改再改,直到滿意為止。”嚴定憲說:“現在的原畫都是計算畫壹張多少錢,按件取酬,和導演的溝通也少得多。如果說現在做動畫是在生產商品的話,我們那時候則是在追求藝術。這是由不同的時代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