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員》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58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尤·萊茲曼 編劇:葉·格布裏羅維奇 攝影:阿·舍連科夫 陳郁蘭 主要演員: 葉·烏爾班斯基 (飾瓦西裏·古班諾夫) 索·巴甫洛娃(飾安妞妲) 鮑·斯米爾諾夫(飾列寧)
本片獲1959年全蘇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導演獎
劇情簡介
20年代,國內戰爭還沒有結束,蘇聯境內還是壹片混亂。工廠停工,火車停駛。大家忍饑挨餓,最艱苦的時期還遠未過去。可是剛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已經著手進行經濟建設了。在離莫斯科不遠的地方,有壹片叫沙圖拉的沼澤地區。列寧決定在那裏修建壹座發電站。工程雖然不大,卻是革命後修建的第壹座蘇維埃發電站,因此引起全國註意。人們從四面八方向那裏湧去,希望貢獻自己的壹份力量。而那裏條件之艱苦,是這些建設參加者怎麽也想像不到的。
瓦西裏·古班諾夫就是這支建設大軍中的壹員。他出生在壹個工人家庭裏,12歲就進了工廠。十月革命時他參加了革命隊伍,入了黨,以後又參加了國內戰爭,並負了傷。可是他並沒有靠傷殘補助金過日子,而是拖著壹條瘸腿,壹拐壹拐地走了很長的路來到沙圖拉參加電站建設。他那條傷腿不時作痛。到了沙圖拉,他都快支持不住了。
可是發電站工地連個接待站都沒有。來參加建設的人必須自己找地方住。於是工地旁不大的壹個小村莊裏,幾乎家家人滿為患。瓦西裏走了好幾家都碰了釘子。他拿出錢來也不行,因為老百姓還不認蘇維埃政權發行的新幣。最後,瓦西裏拿出壹大塊白糖,總算在壹家農戶裏找到壹塊棲身之地。
這家人家只有夫妻二人,丈夫叫費多爾,妻子叫安妞妲。在瓦西裏來到之前,這家已經有了三個房客:壹個叫斯捷潘,另壹個外號叫窮神父。還有壹個年輕的小夥子叫但尼斯。瓦西裏總覺得斯捷潘和窮神父來路不正。特別是那個斯捷潘。他老是賊忒兮兮地盯著安妞妲那白凈圓潤的小腿。吃晚飯的時候,他還和窮神父大談什麽“聽說將軍們拿下了哈爾科夫,正朝莫斯科這邊打哪”,然後就哈哈大笑。
沙圖拉工地管理處也設在壹家農戶裏。在瓦西裏報到的當晚,管理處就召開了全體黨員會——壹***7名。工地黨的負責人赫洛姆欽柯給全體黨員分配工作。他要瓦西裏去管倉庫。瓦西裏壹聽就火了。他說:“我流過血,現在讓我去賣青魚……我不幹!”
瓦西裏的態度立刻受到赫洛姆欽柯和工地主任濟姆尼的嚴厲批評。濟姆尼說:“妳上過前線,難道我們是在這裏鬼混嗎?!”
瓦西裏無話可說了。赫洛姆欽柯再壹次用平靜而有力的聲音對瓦西裏說:“妳到倉庫去。明白了嗎?”
瓦西裏雖然性情急躁,對工作卻認真負責。他既然承擔了管倉庫的工作,就把它當成壹件革命任務來完成。當他來到倉庫“上任”時,發現那裏亂糟糟的,誰想要什麽就拿什麽,連個手續都沒有。原來管倉庫的人就是和瓦西裏住在壹起的窮神父。他對工作毫不負責。瓦西裏來到後,第壹件事就是制止了這種混亂現象。他把那些亂拿東西的人都轟了出去,包括窮神父。窮神父以為和瓦西裏“同住在壹個屋檐下”可以得到照顧。可是瓦西裏把窮神父兩只口袋裏裝滿了的螺絲釘都搜了出來,然後把他推出門外。窮神父摔了壹大跤。他惡狠狠地說:“走著瞧吧!”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瓦西裏“上任”第壹天很不順利。工人們要領的東西五花八門,瓦西裏累得滿頭大汗也找不全。工人們急得罵了起來。他們才不管瓦西裏是不是頭壹天上任。有壹個工人還沖著瓦西裏的臉啐了壹口唾沫。瓦西裏憋著滿肚子委屈,眼裏含著淚水,把壹切都忍下了,只是彎著腰,默默地在倉庫裏翻找著。
頭壹天就這樣過去了。夜裏,瓦西裏坐在費多爾那間小屋子中間壹張小桌旁,就著油燈在讀壹本書。這首先引起了費多爾的不滿。他咕噥著說:“看書可得另外給燈油錢哪。眼下燈油可貴啦。”安妞妲則好奇地問瓦西裏看的什麽書。“《 *** 宣言》。”“這是講什麽的?”“講的事可多啦……壹下子弄不清楚。”
“那妳念它幹什麽呢?”安妞妲不解地問。
“需要啊!我是 *** 員啊!”
安妞妲雖然還不十分明白瓦西裏這話的意思。但她已感覺到,面前這個高大強壯的年輕人不是壹般的人,至少和自己那個整天想著怎樣多賺點錢的丈夫完全是兩路人。
由於工地需要的許多材料倉庫裏都沒有,過了幾天,工地主任濟姆尼帶著瓦西裏和但尼斯到莫斯科去想辦法。到了莫斯科,濟姆尼把要領的材料的清單交給瓦西裏,自己則到克裏姆林宮去開會。瓦西裏和但尼斯跑了很多地方,雖然領到壹些東西,但工地最需要的釘子卻沒有。沒有辦法,他們只得跑到克裏姆林宮去找濟姆尼。他們費了很多周折,總算進了克裏姆林宮,可是濟姆尼正在開會。瓦西裏和但尼斯只得在接待室裏等著。壹個鐘頭過去了,濟姆尼還沒有出來。但尼斯已經歪在沙發上睡著了。瓦西裏實在等不及了,就輕輕拉開了會議室的門。
他看見那是壹間很大的房間,長條桌旁坐滿了人,墻上掛著壹張大地圖,壹個人站在地圖前講著什麽。原來正在討論第聶伯水電站和其他水電站的建設計劃。會議氣氛非常熱烈。瓦西裏都聽呆了。他不由自主地走進了屋子。濟姆尼壹下發現了他,急忙過來要把他推出去。這時會議桌旁傳來壹聲響亮的聲音:“那兒有什麽事?”
瓦西裏吃驚地轉過頭來,他發現了坐在主席位子上的列寧。
瓦西裏壹下子不知所措,額頭上都浸出了汗珠。可是列寧卻很平和地問瓦西裏有什麽事。當列寧聽說瓦西裏為了釘子跑了壹整天卻壹無所獲時,就親自拿起了電話替瓦西裏聯系。列寧壹連撥了三次電話,終於替瓦西裏找到了釘子。列寧還問了沙圖拉糧食的情況,也立即替他們解決了問題。
瓦西裏欣喜欲狂地離開了莫斯科,運了壹車皮釘子和其他材料回到沙圖拉,而但尼斯則立即到南方去運糧食。
瓦西裏給費多爾和安妞妲都買了小禮物。可是當他走進費多爾那間小屋時,發現只有安妞妲壹人在家。原來費多爾到外地賺錢去了。他把房客也都轟走了——免得出什麽“問題”。這樣,瓦西裏也只得準備離開這座小屋。就在這時,那個壹向對安妞妲不懷好意的斯捷潘偷偷溜回了小屋。當他發現瓦西裏也在那裏時,先是壹驚,然後就風言風語地暗示瓦西裏和安妞妲有什麽不清不楚的地方。他甚至恬不知恥地說:“我第二個來也行。”怒火中燒的瓦西裏把斯捷潘揍了壹頓,把他轟跑了。
瓦西裏的正直、勇敢以及為工作奮不顧身的精神感染了安妞妲。她也出來工作了,並且參加了掃盲小組。她還和大夥壹起參加義務勞動。隨著時間的過去,安妞妲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她發現自己的心離那個小私有者費多爾越來越遠了。而瓦西裏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對她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可是,這又使她非常痛苦。經過思想鬥爭,她最後下了決心,準備離開這裏,不再見瓦西裏。
另壹方面,瓦西裏對安妞妲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這使他非常矛盾。因為安妞妲是有夫之婦。他把自己的思想和赫洛姆欽柯說了。赫洛姆欽柯勸他說:“妳是壹個 *** 員。大家都看著妳。可是我們倒叫人家妻子離開丈夫。老百姓會怎麽說咱們?”
瓦西裏痛苦地表了態: “我要拋開這個念頭!”
費多爾從外地回來了,帶了很多腌肉和別的東西。可是他在家裏卻沒有看見安妞妲。恰巧斯捷潘碰見了他,立刻造了壹大堆謠,說安妞妲和瓦西裏如何如何。氣急敗壞的費多爾在工地上找到安妞妲,狠狠把她揍了壹頓。在斯捷潘的幫助下,費多爾把安妞妲綁在馬車上,帶回家裏,捆在床上。費多爾逼著安妞妲問,她愛不愛瓦西裏。安妞妲閉著眼睛說:“我愛他。”費多爾狠狠打了安妞妲壹個耳光。他完全絕望了。
這天夜裏,安妞妲逃出了家,在村口正遇見聞訊趕來的瓦西裏,他們緊緊擁抱在壹起。現在什麽也不能把他們分開了。
壹年過去了。這是最艱苦的壹年。白軍緊逼莫斯科,紅軍沒有足夠的槍支、彈藥。居民沒有衣服,沒有木柴,糧食也沒有了。
沙圖拉工地也遇到了最困難的情況。沒有糧食,大家在忍饑挨餓。情況很明顯,再這樣下去,工地就要停工了。
赫洛姆欽柯再次召開全體黨員會議(這次是12個人),商討解決辦法。他說,從莫斯科早就開出來壹列運面粉的火車,可是不知為什麽,至今火車也沒有開到。
瓦西裏自告奮勇去找這躺列車。他下定決心,不找到火車絕不回來。
瓦西裏在鐵路的枕木上大踏步走著。現在已是深秋,樹葉已變紅,冷風陣陣襲來,又下著小雨,充滿寒意。但瓦西裏仿佛什麽都沒感覺到似的,只是壹個勁地向前走去。
瓦西裏足足走了壹天壹夜,終於在黎明時看到了那輛列車,它正停在壹個小站上。原來沒有木柴了,沒法生火,火車就開不起來。
“沒有木柴?!”瓦西裏吃驚地說,“可周圍就是樹林!”
“我們需要的是木柴,不是樹林。”司機俏皮地回答說。
“妳們自己不會砍嗎?沙圖拉那裏,人們快餓死了,妳們卻在這裏睡懶覺!”
可是司機不為所動,小站站長也躺在床上瞇著眼打盹。
瓦西裏從站長辦公室門背後找到壹把斧頭,壹聲不響到樹林去了。壹會兒就從那裏傳來了砍樹的聲音。
司機、站長還有其他人都吃驚了。司機走出門外,看見在壹片濛濛秋雨中,瓦西裏專心壹致地在砍樹。
“哎,妳知道要多少木柴嗎?”司機朝瓦西裏大聲喊著。“要砍五天才夠呢!”
“五天就五天,”瓦西裏也大聲回答說。“用不著妳操心,回去睡覺吧。”
司機進屋去了,可是大家都再也無法睡覺了,都靜靜聽著從屋外傳來的斧頭聲。
瓦西裏用力砍著樹。他脫去了外套,整個後背都濕透了,襯衣上冒著熱氣。他已經砍倒了幾棵樹,可是還在砍著,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雖然他已經壹夜沒睡覺了。
司機和其他人又走出門外,他們看見瓦西裏正背靠在壹棵大樹前,在用力頂那棵已快砍斷的大樹。只見他伸開雙手,反推著樹幹,全身使足了勁,滿臉憋得通紅,就像神話中的大力士壹樣。他終於將大樹推倒了。
司機和其他人都驚呆了。他們什麽也沒有說,紛紛找斧頭的找斧頭,找鋸的找鋸……
裝滿面粉的列車終於開到了沙圖拉。但是,瓦西裏壹下火車就看見了令他大吃壹驚的景象:沙圖拉工地失火了,大片黑色濃煙布滿天空。瓦西裏正要前去救火,他忽然看見斯捷潘、窮神父還有壹些人手裏拿著棍子、斧頭朝火車奔來。他們跳上火車就搶面粉。瓦西裏明白了,斯捷潘等人已經成了壹夥匪徒。沙圖拉的火也是他們放的。他們錯估了形勢,以為白軍快打來了,工地缺乏糧食,人心不穩,正是他們制造混亂的好機會。
瓦西裏看見這種情景,怒不可遏。他立即和匪徒進行搏鬥。雖然寡不敵眾,但他下定決心,絕不讓匪徒把糧食搶走。他跳上火車,把壹個匪徒壹腳從車上踢下去,接著又踢下去壹個,又踢下去壹個。但匪徒終於把他扳倒,拖下車去,七手八腳對他又踢又打。瓦西裏仍然奮力搏鬥著。這時斯捷潘跑過來,沖著瓦西裏開了壹槍,又開了壹槍……
沙圖拉大火熄滅了。斯捷潘等匪徒也被赫洛姆欽柯和濟姆尼率領的工人制服了。但水電站工地損失慘重。濟姆尼來到克裏姆林宮向列寧匯報情況。列寧問: “有傷亡嗎?”濟姆尼說: “沒有嚴重的傷亡,只有壹個人犧牲了,壹個姓古班諾夫的,是黨員。您也許還記得他。您還幫他找過釘子呢!”
列寧的手在面頰上摸了壹下,想了想,又搖了搖頭。“古班諾夫? 不記得了,接觸過的人太多了。”列寧又對濟姆尼說:“您壹定要好好照顧他的家屬。”
古班諾夫下葬了。同誌們都來告別。安妞妲站在棺木旁,手裏抱著壹個嬰兒。那是她和瓦西裏愛的結晶。安妞妲暗暗下著決心。她壹定要把孩子扶養成人,讓他繼承父親的遺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鑒賞
《 *** 員》是蘇聯50年代拍攝的最重要的電影作品之壹,它在整個蘇聯電影史上也占有突出地位。影片的成就在於塑造了壹個鮮明的、震撼人心的 *** 員形象。影片主人公瓦西裏·古班諾夫,正像影片另壹劇中人赫洛姆欽柯在瓦西裏葬禮上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參加 *** ,並不是在我們取得勝利和成功的時候,而是在每壹個戰士都要擔負起艱巨的義務,做壹個黨員也就意味著付出自己生命的時候!他所要求於黨的,不是待遇,不是地位,他是向黨尋求真理的。”正是這樣的 *** 員形象,才能在觀眾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瓦西裏在片中說話並不多,他以他的行動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和崇高品質。影片並沒有表現瓦西裏在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中的功績。但觀眾能體會到,他是全身心充滿了革命 *** 的人。他有理想,而沒有私心。他壹直到犧牲也沒有建立什麽驚天動地的功勛,但他的業績是蘇聯人民建立的巨大功勛的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正是有千千萬萬像瓦西裏·古班諾夫這樣的 *** 員,蘇聯的十月革命和生產建設才能取得成功。
為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豐滿和充實,影片作者在情節設計上安排了壹個又壹個 *** 。這些 *** 基本上不是由外部動作的沖突構成的,而是由人物內心世界的展示逐步深化而形成的。觀眾感覺到,瓦西裏在影片中的行為,從在倉庫中默默地工作,夜晚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籍,到莫斯科找釘子,獨自在樹林中砍伐樹木,壹直到最後犧牲,處處顯示著他內心的不平靜。他好像是壹個擰緊了的發條,在他的生活中沒有松弛、懶散的時刻。他好像不懂得放松自己。觀眾的心情也隨之越來越緊張,直到觀眾終於理解了他: 他參加沙圖拉的建設,就是參加十月革命的延續。不管來到哪裏,從事什麽工作,他始終是壹個戰士。在伐木壹場戲中,這壹點表現得最為鮮明。這場戲是影片中最光彩的片斷,也是蘇聯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場面之壹。它似乎帶有寓言的色彩。在觀眾眼中,瓦西裏成了傳說中的大力士,同時也是感動了群眾的傳奇人物。但觀眾終於會明白,支持他的行動的是對革命的忠誠,對工作的責任感。對於這樣的人,可以把他看成是英雄,也可以不把他看成是英雄。但有壹點是明確的。對這樣的人可以無限信任。可以依靠他,相信他。他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誓言。
影片中列寧出現的兩場戲的設計,也是為了加強對古班諾夫形象的刻畫。列寧曾幫助古班諾夫找釘子,但後來記不得他了。古班諾夫犧牲了,他應被看成烈士。對這樣的人是不應忘記的。列寧也在拼命回憶著,但仍然想不起來了。觀眾知道,在許多文藝作品(包括電影)中,列寧都被表現為記憶力驚人的人。可是影片作者在這裏卻特意表現列寧忘記了古班諾夫。這種反差會給觀眾帶來震動。但觀眾終於能體會到,作者之所以把古班諾夫表現的這樣平凡,不被註意,只不過是強調他和千千萬萬犧牲的普通戰士壹樣。他的名字可能被忘記了,但作為無名烈士墓中的壹員,他卻會永遠被銘記在人民心中。他仍然是不朽的。
瓦西裏和安妞妲的相互關系的情節線索,並不是很成功,有點像老壹套的故事。讓瓦西裏陷入和壹個有夫之婦的情感糾葛中,人為的痕跡太重。這壹點就和殺死瓦西裏的斯捷潘恰恰曾和他同住在壹間房子裏而且也和安妞妲有點瓜葛壹樣,都流露出“編戲”的成分。不過這些缺點並沒有影響瓦西裏·古班諾夫形象的光彩。
影片編導葉·格布裏羅維奇和尤·萊茲曼都是蘇聯第壹流的電影創作者,他們曾長期合作(《瑪申卡》、《生活的壹課》、《妳的同時代人》、《奇怪的女人》等),本書已作過介紹。值得壹提的是瓦西裏·古班諾夫的扮演者葉·烏爾班斯基(1932~1965)。應該說,影片的成功有壹半要歸功於演員的表演。烏爾班斯基畢業於莫斯科戲劇學院。《 *** 員》是他拍攝的處女作。他以後的電影作品有《士兵之歌》(1959)、《未寄出的信》(1960)、《晴朗的天空》(1961)、《巨礦》(1964)。烏爾班斯基扮演的幾個角色都是正面人物。演員高大的身材,英俊的容貌,為他扮演現代主人公提供了條件。但演員在創作中顯示的內在 *** 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以及善於把外部動作和內心情感結合起來的功力,才是使他的創作獲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此外,影片攝影之壹陳郁蘭(1913~1985)也是應該提及的。她具有中國血統,1935年畢業於蘇聯電影學院,後與蘇攝影師阿·舍連科夫結婚,從此二人長期合作。他們的作品除《 *** 員》外,有《格林卡》(1947)、《詩人萊尼斯》 (1949)、《遠離莫斯科的地方》(1950)、《海軍上將烏沙闊夫》(1953)、《索菲婭·彼洛夫斯卡婭》(1968)、《雅洛斯拉夫·東不洛夫斯基》(1976)等。在他們的創作中,最成功的當屬《 *** 員》。由於時代背景的特殊條件,還由於影片的悲壯色彩,影片的情調比較憂郁,畫面色彩不夠明快。但影片並不給人以壓抑的感覺。相反,觀眾時時能通過畫面感到影片的內在 *** 。尤其是在主人公伐木的場景中,攝影師把秋天的樹林拍攝得絢麗奪目,在濛濛細雨中尤顯得多姿多彩。攝影師用不同的角度連續拍下的瓦西裏伐木的動作和身姿,使主人公益發顯得英武高大。這場戲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場面,與攝影師的精彩創作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