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關於電影《撞車》的影評 以及反映出的美國文化

關於電影《撞車》的影評 以及反映出的美國文化

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沒那麽好地表達能力,所以只能復制幾篇給妳,希望能幫妳,給不給分無所謂,反正不是我原創的

影片壹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壹個多線索***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壹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壹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壹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壹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壹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壹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註別人,更不要說另壹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裏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壹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妳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壹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壹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壹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壹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麽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妳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家夥為什麽開槍;妳不會理解為什麽要那個導演停車;妳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壹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壹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遊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裏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壹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余,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制片商和壹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壹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麽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註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壹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紮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之壹: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壹”,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壹個大雜燴,這部電影裏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壹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壹下壹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裏的人物,每個人都像壹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壹點瑕疵的不那麽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壹顆又壹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壹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壹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壹份真實。

真實,什麽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壹面和惡的壹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裏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裏的某個角落升起壹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紮。自我的掙紮與矛盾,是另壹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壹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壹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壹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壹方面也是為自己前壹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紮,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壹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壹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裏。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壹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壹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裏,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麽,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麽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壹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裏歧視黑人,黑人壹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壹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壹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壹個黑人壹個亞洲人,兩人壹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壹樣有目的的施舍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妳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妳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準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準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裏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妳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妳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妳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妳以為妳知道妳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壹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裏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壹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壹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癥,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壹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壹個仙女,給了他壹件隱形的鬥篷,使他什麽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壹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壹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壹,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壹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板。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板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壹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裏幫他擋了那壹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妳。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板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麽?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壹切,包括阻止子彈。

壹個人呆在雜貨店裏,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板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壹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壹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麽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麽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壹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裏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壹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壹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壹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準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泄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壹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壹樣在城市裏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壹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壹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壹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壹個掌控壹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淩弱、遷怒他人、宣泄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壹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壹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壹直以為它將會導向壹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壹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裏斯汀,克裏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壹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壹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裏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壹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壹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壹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壹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壹百八十度逆轉讓壹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泄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壹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壹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壹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鐘,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