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某天,雷澤寬兩歲的兒子被拐,下落不明。從此,他踏上了財物有限,全力尋找妳的旅程,看不到盡頭。沒有人知道那段時期的辛酸。在此期間,老雷認識了壹個修車的英俊青年曾帥(景柏然飾)。仿佛是命運的安排,曾帥和老雷的兒子有著相似的經歷。以此為契機,曾帥和老雷走在了壹起。壹個是尋找失蹤的兒子,壹個是尋找夢想的故鄉。
這是壹部以真實為主題的電影。
這個故事是真的。
有人說這部電影不如《親愛的》受歡迎,也是關於誘拐的。但我覺得《失孤》有自己的特點。
《親愛的》更像是壹場激起普通人情緒的盛宴。我們看到失去孩子的親人有多痛苦,看到康復的孩子難以融入家庭有多難受。激起了大家的情緒,甚至讓很多人在電影院留下了眼淚。
導演陳可辛很好地控制了觀眾的情緒。他會講故事,會激蕩情感,會升華意義。從商業角度來說,“親愛的”確實更受歡迎。
但是《失孤》卻另辟蹊徑。它的特點是真實。
首先,它的受眾與《親愛的》不同。不是為了大眾,是為了失去孩子的父母。
本片以其真實的筆觸,完整還原了劉德華父親尋找孩子的心理和景伯然的《孤兒》。我們不是當事人,有些情緒很難理解,情節會很突兀,但確實存在。
比如電影裏有兩個情節。壹個是劉德華和井柏然在火車站,井柏然要放棄尋找親人,劉德華被“我是跟妳來的,不是我自己,妳要對我負責”這幾個字激怒,然後井柏然說“我餓了”,兩人和好。
壹間是劉德華的休息室,靜波冉在洗澡。劉德華把腿搭在景柏然身上,景柏然斜眼看他。
很多人在看電影的時候都被這兩個情節搞糊塗了。他們無法理解劉德華對景伯然的感情,很多都歸結於奇怪的友情。
然而,這是真實的感受。假設我們有壹個失散多年的親人,突然遇到壹個和這個親人相似的人,我們會感同身受嗎?
我想說導演在這裏做的真的很真實。我有壹個小學同學,10多歲的時候意外去世了,但是很多年後,每次見到他媽媽,阿姨都會親切的問候我,給我壹些零食,給我壹個擁抱。壹般人很難理解這樣的感情,但妳仔細想想,其實那個阿姨只是想通過我來安慰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在精神狀態上異於常人,需要壹個發泄的出口,或者壹種精神寄托。
同樣,《失孤》中劉德華和景伯然的精神狀態也是異於常人的。壹個是失去孩子十幾年的父親,壹個是幾乎忘記親生父母是什麽樣的孩子。他們如何用常識表達和訴諸自己的情緒?
其實包括井柏然的那句“我餓了”,現在也不過是壹個從未真正父愛、母愛的孩子,在不期而遇的“父愛”面前撒嬌而已……
這樣的真情實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其次,它沒有迎合觀眾。
《孤獨》沒有《親愛的》那麽煽情,劇情通俗,觀眾感動哭了。
《失孤》真的是在講故事。就這樣,沒有太多的藝術處理,導演在講故事,講好故事。故事並不總是受歡迎的,需要忠於法律,有好有壞。
比如電影中,倪景陽飾演的母親在絕望中跳海時,女兒被找到,讓人感到如此惋惜,感嘆命運的捉弄。如果我們堅持,壹切都會不同。
我覺得如果把它拍成我們跳下海的那壹刻,女兒回來了,大家喜極而泣相擁,會更有戲劇性,更容易讓人接受。
但是,導演沒有做到。導演想給大家的是真實反映失去孩子家庭的痛苦。這種手法看似無情無趣,卻忠於影片想要表達的意思。
劉德華演得真的。
劉德華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咖點。但他拋開偶像形象,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影中。他演得非常逼真。
為了配合荀子父親的形象,他積極做了準備。他穿了壹件導演20多年前找的外套,拍戲的時候壹直沒換過。為了達到皮膚黝黑粗糙的效果,他每天堅持暴曬,導致皮膚不好,從而真正還原了角色形象。還有,他每天用小刀擦指甲,只為恢復人物形象,最後對指甲造成了永久的傷害。
形象是真實的。電影中,劉德華飾演雷澤寬。雷澤寬是壹個農民的父親。十五年來他壹直在尋找壹個孩子。他痛苦而冷靜,倔強而善良。他飽經風霜,雨雪交加,眉頭總是深深地皺著。他眼中的每壹條皺紋似乎都是壹個故事,但他佝僂的背影卻讓人看到了生命的重量。我完全看不出他放松的痕跡,於是我試圖把他變成壹個安徽農民。他努力讓自己變成壹個農民,穿著襯衫配秋大衣,花白的胡子,粗糙的手掌,凹陷的臉頰。這是對農民的準確描述。
細節是真的。農民工雷澤寬因為多年騎摩托車,頭發被摩托車頭盔剪短。劉德華總是為了這樣壹個細節戴著頭盔。
最後,演技是真的。《失孤》這部電影好看,細膩,大氣。沒有刻意的苦澀淚水,卻有壹種真實的悲傷溢出屏幕。它在細節處理上非常精細,有許多活動部件。這些動人的片段都和劉德華有關,讓人很難分清他的演技和現實的界限,這很自然。最後,直呼演技刻畫到位。
就是這樣壹個超越演技的真實演繹,讓妳仿佛真的看到了壹個無助麻木的農民工,壹直在為心中的想法奔波。
我們,觀眾,看到了真相。
看《孤獨》的時候可以不哭,但是如果笑,壹定是社會閱歷不夠。這樣的電影講述的不僅僅是壹個故事,更是壹段心路歷程。
雷澤寬已經在路上十五年了。他是失去孩子的父親。十五年,他的臉上滿是疲憊和滄桑。壹次次希望,壹次次陷入無盡的絕望。從南到北,從白到黑,人們看到他,卻不知道他是誰。為了有父親的感覺,他必須在路上。雷澤寬是愛情的苦行僧。我們看到了壹個父親所有的付出和期待,也看到了他的無奈和麻木。就像壹面鏡子,讓我們看到真實世界的反應。我們看到了它的超現實意義。
然而,我們也看到它的缺點。這部電影是彭三源的第壹部電影。不同於其他成熟的導演,他會講故事,有情節,煽情。他想講壹個故事,這樣的尋親故事在技巧上還是不成熟的,最好從真實的細節入手。細節是它的優點,對劇情的把握是它的缺點。
片中有三句臺詞,壹句是劉德華找父母,壹句是景博跑去找父母。前兩句臺詞融合的很好,但是給女兒被拐絕望跳河的母親的那壹句,完全獨立於主情節,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但我想給導演壹些經驗,我相信我以後能處理好。
最後,這部電影是不是沒有藝術升華就盲目真實了?肯定不是。劇情最後有壹張劉德華騎在壹群和尚身邊的照片。
“他來了,命運,他走了,命運;妳找他,緣起,妳不找他,緣滅;找到是原點,找不到是終點;妳走過的路,遇到的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理由;多做善事,妳們會相見的。”在這樣壹段心路歷程的最後,導演通過對宗教信仰的闡釋而升華。這不是壹個簡單的尋親故事,而是壹個普通人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不斷實踐的故事。孩子是最大的信仰。相遇是命中註定的,這也透露了壹種希望。只要走下去,總會有希望。
《失孤》並不完美,但它帶給我們壹份真實。為了這個道理,請多留壹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