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梗概仍然是壹段感情糾葛:壹個敏感憂郁的作家,壹個自我毀滅的人體模特,壹段痛苦的戀情,這位女子對前戀人壹直念念不忘,作家對模特肉體上占有卻飽嘗得不到愛情的痛苦,於是他在街頭刺死情敵,並在隨後的纏綿之際將模特掐死。
故事的展開,在壹座空蕩蕩的私人公寓,壹段舒緩的鋼琴曲,壹聲聲門鈴,然後女主角進入男主角的視線。如果不論劇情,這部片子裏的色彩極為素雅,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無數的高樓,屋內是兩個因情欲掙紮的人,人體的肉色與白色的床單相映襯,影片裏不斷出現兩人交歡的鏡頭,特別是二人之間互相的挑逗,誘人而不低俗,兩人醒來在清早的晨曦中,藍色的晨霧、白色的床單和裹在白色床單下的肉色身體,自然地發生,又自然地結束。
整個影片的風格是相當寫意的,作家刺殺情敵時,他袖藏壹把折刀,與情敵在人行道上擦肩而過中壹蹴而就,情敵在作家的身後倒下,身邊是圍觀的人群,而作家繼續向觀眾走來,目光呆滯而又憂郁。結尾處作家將模特屍體抱到海邊,撫沙埋葬,肌膚相擁,周圍是藍天和青色的大海,灰色的沙土,天地之間是兩個人的胴體,這壹切都使片子都帶有壹種迷離的氣息,再加上片中不斷出現作家自的內心獨白,使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作家的夢境壹般。
影片裏的鋼琴曲很動聽,似斷似續。壹座空蕩蕩的私人公寓,壹段舒緩的鋼琴曲,壹聲聲門鈴,無限回味。
至尊寶曾經和菩提老祖問答,“愛壹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那麽與壹個人發生關系需要愛情嗎?不需要嗎?需要嗎?影片對此沒有直接的答案,這個問題太容易落入道德的窠臼,而影片顯然是並不願在這個層面逗留。作家愛上了女主角,他並不曾說出,或許是出於自尊,或許是出於對女主角的同情,如果某壹天他將這段心情向她表達的話,那麽她有可能會出於對這份愛的逃避而永遠離開。人們由於寂寞,由於精神和肉體上的需要走到壹起,他們都有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事情,對此又能苛求什麽?這部影片並沒有去責問人性,而是在向人們展示人的全部,並將欲望越過道德,直接交還給了人性,在這裏,原始而單純的人性與復雜而細膩的現代人性格沖突、交織並最終融合,在作家即將殺死模特的時候,女模特滴出了壹滴眼淚,說出了:“我愛妳。”
看完影片的那天晚上,我又翻開了王朔文集,想起了在《壹半是海水,壹半是火焰》裏,那句他曾經對不同女孩說過的話:
“那塊雲像馬克思,那塊像海盜,像嗎?妳說像嗎?”■
上poco下比較好,搜壹下就可以了,速度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