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倫》是相國強導演的首部電影處女作,曾在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斬獲“最佳處女作獎”。這是壹部關於九零年代少年青春傷懷的作品,它所鐫刻的時代烙印和內核裏面有關少年成長過程中生命體驗的表達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文本價值。
導演試圖通過路小路這個小鎮青年的成長折射整個時代的變遷。只不過,這部“巴比倫少年”的成長過程實在太像《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的馬小軍了!
《少年巴比倫》
《少年馬小軍》
《少年巴比倫》的故事發生在壹個90年代初的壹個虛構的工業城市“戴城”裏,在這座城市裏,壹座巨大的戴城糖精廠矗立在城區,“這座城市就是壹座工廠”。青年路小路(董子健飾)渾渾噩噩,他是個楞頭青,不知道未來和生活目標在哪裏。他以為自己會像很多戴城青年壹樣,在這座工廠老去,卻也在這座城市腐爛。
▲電影中虛構的城市“戴城”,原形為蘇州
影片的故事就伴隨著路小路關於工廠的回憶展開。路小路的命運軌跡代表了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小鎮青年的生命軌跡,技校畢業被父母安排進入工廠車間,跟著壹個叫“牛魔王”(尚鐵龍 飾)的師傅混,沒學會半點技術。
工廠就像壹座監獄,監獄的圍墻隔絕了青年的理想與現實。
路小路在工廠裏遊手好閑,在鉗工班,除了擰螺絲之外什麽都不會;在電工班,也只會換燈泡。他對於未來毫無打算與準備,他的生活就像父親為給小路安置工作送給機關領導的那條甲魚壹樣,毫無生氣可言。即使壹開始提到的想去考化工職大,也不過是為坐科室更加悠閑的混日子而已。
對於二十歲的路小路來說,進入工廠,便是正式踏入社會。在工廠裏,他開始真正有了從男孩到男性的的生命體驗,而這種成長過渡成熟的體驗則被歸根於——性啟蒙。直到某天,路小路遇見了壹個叫白藍(李夢飾)的廠醫,他的人生由此發生了改變……
可以說,少年到青年路小路的成長壹路都是和女性有關的,地震時意外窺到的女性裸體讓她感到震驚;車間裏風情萬種的女工阿騷讓她好奇又癡迷;車間師傅“牛魔王”的女兒奪走了他的初吻;而真正邂逅了白藍,則讓他邂逅到了愛情。從男孩到男性的成熟源自於這場無疾而終的愛情。
▲屍體上的輪廓讓小路好奇
▲工廠裏的誘惑
▲關於女性軀體的曖昧與探尋
▲慘痛的初吻
▲與白藍的壹夕春夢
無論是廠二代畢主任或是保安科長王明都因白藍而與路小路發生了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間接激發了路小路的成長,包括有關責任和保護女性的欲望,所以在影片末尾,她會為了昔日的好友小撅嘴遭受到的侮辱而憤怒的毆打調戲者。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小撅嘴被傷害,憤怒的路小路終於沒有阻攔工廠對於人性的吞噬,選擇逃離這座監獄。
▲路小路尋找白藍
影片的最後,路小路從工廠辭職,去了上海,卻終究沒有找到白藍。
女主角白藍的形象頗似《陽光燦爛》裏的米蘭的塑造,成熟魅惑,遊離於廠區這個男性社會當中,她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生活,所以離開小鎮去往上海是她的必然選擇。白藍就像很多人庸常生活裏的壹道光,點亮了路小路的工廠裏的灰暗人生。正如影片的最後在張楚的《姐姐》中結束壹樣“只是想人要孤單容易尷尬,面對我前面的人群,我得穿過而且瀟灑……”
在整部影片當中,導演很明顯的受到了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響,影片壹開場,便從課堂上老師授課的戲開始,這場戲致敬了《陽光燦爛》的開場馮小剛的段落。此外,包括影片所選的演員也明顯有《陽光》的影子,飾演老師的演員佟磊,曾經在葉京導演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當中飾演以馮小剛為原型的角色“馮褲子”,語氣神態頗似馮小剛。
▲《陽光燦爛的日子》
影片有壹段路小路翻過圍墻的戲,路小路在陽光下行走在廠區的圍墻上,小心翼翼卻躑躅而行的狀態又像極了百無聊賴的房頂間穿越的馬小軍。
電影的末尾用工廠煙囪被拆遷的影像做為結束,讓人聯想到了《鋼的琴》裏那座被炸掉的煙囪。時代變遷,工廠最終關閉,青年路小路的精神監獄不在了,但他卻又壹次陷入了迷茫與困頓。
▲《鋼的琴》結尾,煙囪倒塌,過去的時代也隨之煙消雲散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的作者路內擔任了本片的編劇。電影改編的時候進行了大量的情節取舍,關於白藍的離開原因,帶女友並未交代。在原著小說當中,多年以後,白藍陪外國丈夫來中國出差,與路小路相逢,她不願相認,否認了“白藍”的稱呼,但是在臨走之際卻打電話通知路小路她要走了,再也不會回來。
從否認到默認,白藍的內心必然經歷了復雜的掙紮,她摒棄了過往,卻終究留下遺憾和牽掛。電影刪去了這壹段細節,反而削弱了原著裏故事主線的完整,所謂的“巴比倫”更像是壹個隱喻,暗指青春時代裏的那些傳奇色彩和精神圍城。
在影片當中,導演用壹種略帶暗黃的色調,去回憶那個新舊交替的九十年代記憶。對於我們這壹代八零末尾或是九零初的人,成長於九零年代,崔健、搖滾樂、錄像廳、工廠大院、國企改革、下崗潮、下海熱潮這些構成了我們對於九零年代的記憶符號。巧合的是關於九零年代的回憶與悵惘是近幾年國產新人導演特別關註的主題。
去年的《黑處有什麽》借用少女的視角去回憶九零年代初壹場兇殺案背後的人性荒漠;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裏,導演張大磊則用兒童的眼光去反思有關時代變遷下背後的生活碎片。這兩部影片與《少年巴比倫》恰好構成了“九零年代成長三部曲”,從兒童到青澀懵懂再到經歷性體驗成為成年人的過程。
▲九零年代回憶三部曲
盡管這部影片在完成度上稍弱, 劇情有些支離破碎頭重腳輕的感覺, 甚至遭遇刪減讓整部電影的劇情主線出現了偏移,更像是壹部七零後青春片,但我依然覺得這是壹部國產青春片裏值得推薦的作品。
在看原著小說的時候,意外看到了壹條書評覺得很對:《少年巴比倫》的主題:為***鳴者書寫過去的無聊。
▲那個沒有理想的青春同樣值得紀念
我們懷念過去,但無法阻攔時間的流逝,所以感傷,所以回憶。
在那些過往的陽光不夠燦爛的日子裏,那個巴比倫少年不正是我們這壹代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