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級戰艦是納粹德國建造的最大戰艦。
納粹德國宣布要撕毀《凡爾賽條約》後,1935與英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艦排水量限制在3.5萬噸,但德國斷然拒絕,理由是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約國。俾斯麥級艦體為平甲板,受限於穿越基爾運河的深度,艦體適度加寬以降低吃水,上層建築較為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壹戰戰敗以來第壹次建造純戰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制進度,決定盡量采用現成技術,理論射速很高,達到了同時期戰艦的最高水平。主炮的穿甲彈采用“高初速輕型彈”,但其遠距離著艦速度性能相應降低。裝甲防護遵循“增量裝甲方案”(稱為“總防護”)的設計模式,關鍵部位裝甲略薄。同級艦有兩艘: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俾斯麥1936的建造開始於7月,Tilbiz 1936 11的建造開始於10月。
1941 09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麥號首次起航,前往大西洋破壞不列顛的航海。英國海軍出動胡德號戰鬥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軍艦對其進行攔截。戰鬥只持續了不到10分鐘,俾斯麥的穿甲彈導致胡德的後主殼艙發生大爆炸,胡德艦體迅速破裂沈沒。俾斯麥號還擊打傷了威爾士親王號,自己也中彈受傷,導致速度降低,燃料流失。英國隨後派遣了將近壹半的皇家海軍船只包圍這次攻擊。5月27日,“俾斯麥”號被“皇家方舟”號航母艦載魚雷機損壞,無法操舵。第二天到達的英國艦隊被圍困,在戰鬥中親自指揮俾斯麥號的德國海軍上將盧金斯也犧牲了。船的上層建築幾乎全毀,但船體仍基本完好。英國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了壹枚魚雷。為避免該船被英軍俘獲,船長最終下令將其沈入法國布羅斯特港以西400海裏的海域。二號艦“蒂爾皮茨”號從1942開始就隱藏在挪威峽灣中,吸引了大量盟軍海軍力量。英國海軍和空軍多次使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和航空母艦發動攻擊,但未能將其擊沈,直到1944、112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
俾斯麥因普魯士和德意誌帝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1815 -1898)而得名,被稱為“鐵血首相”。
蒂爾皮茨號以德意誌帝國的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蒂爾皮茨(鐵廠)(1849 -1930)命名,被稱為“德國海軍之父”。
[編輯]性能數據
排水量:俾斯麥41637噸/蒂爾皮茨42343噸。
尺寸(長/寬/吃水):251m/36m/9.99m
功率:12鍋爐,主機設計功率136000馬力(最大150000馬力),三軸,航速:30節,續航力:9500海裏/16節。
裝備:口徑380mm /52倍(英制標準47倍)主炮8門,口徑150mm /55倍副炮6門,口徑105mm高射炮8門,口徑37mm高射炮8門,高射炮20門。
裝甲:側裝甲帶(最大)320mm-170mm,主炮塔(前)360mm,炮架342mm,控制塔360mm,上甲板50mm,主甲板80-120mm。裝甲總重量為17450噸。
艦載飛機: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準和通信)
船員: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