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擾》這部電影想說什麽?
棍子到底打中了什麽?這個問題有意思。要看棒子是什麽,打什麽。大多數人不去想棍子是什麽,總是想著打誰。打不中,沒打中,無辜的打中,很有失落感。回過頭來看那根棍子,我更願意表達我深深信任它之後的碎片化,我想說的是《非誠勿擾》的不真誠。事實上,《非誠勿擾》是馮小剛最成功的商業電影。要知道,前兩年的古裝和戰爭,並不是馮導的本職工作,而可以算是壹個成功電影人探索自我,努力進取的壹個尺度。仔細想想,無論是定位還是內在都還行。再往前,就是故事性很強的商業巨作《天下無賊》。這次試水的結果是國內少有的商業電影佳作(牽強但體面),也讓不知名的自然演員紅了起來。要往前走,就看馮導的辛苦了。在2008年中國電影和中國足球壹樣差的時期,只有馮的票房和國產電影的口碑能接近焦。馮的喜劇在當時站在了非主流的風口浪尖上,從本質上撼動了主流商業電影的大旗,在進口大片中獨樹壹幟。所有喜歡或鄙視馮導的觀影者,都比不上葛優閃亮的光頭。僅此壹點,就能看出壹個人在大環境下的認真和獨立。逆境過後,金子依然會發光。耐心、等待、有才華是非常人性的。馮導雖然沒有那麽出彩,但至少他的大部分電影沒有被廣電的人刪、剪、殺,只是沒有得到重用和好評。如果不是在成立了制片公司,馮的電影還會是壹場冤案嗎?這就意味著國內的電影環境,排隊買票的時間可以占到電影時長的三分之壹以上。妳會短暫地相信,電影院裏這麽多人欣賞這部電影是壹種壯舉。這不就是幾年前傷心過後粉絲批評的嗎?但另壹方面,妳甚至看不到“瓦力”。當壹部港產電影被撕成碎片,制片方想幹什麽就不用多說了。張藝謀最好的電影其實是《活著》,在那裏沒人能看。他活著以後,張藝謀想忘掉這件事。拍電影是商業的,不能總發泄真實。馮小剛也明白拍電影不是美國式的,所以我們應該因地制宜。這兩位當代中國電影的資深人物拍的電影,有人罵,有人愛,但證明有人敢放,大半個中國人都看過。這就夠了,不僅可以成就名利,還可以開創中國電影,還可以讓人從早到晚在冰冷的電影院看中國電影。憤世嫉俗者說我們不能妥協,有識之士說我們不能耗盡江郎的人才,人們說這部電影很有趣。就我而言,非誠勿擾比葉問的愛國要好得多。後者直截了當,清楚日本人的心態,像是壹件藝術品,但在電影網站的評價中卻高於這部馮喜劇。也要看大眾心理。好像在美國那個地方也是尊重本位主義的,所以在中國緩解日本人憤怒的那壹幕,在電影院讓觀眾拍手叫好。這種簡單粗暴的宣泄高於馮小剛的語言魅力。而當顧在大會上像瘋子壹樣執著地挖景山公園的時候,為什麽沒有人叫好?所以影片的極簡部分稍微復雜壹點,效果就不壹樣了。這就是《非誠勿擾》的問題所在。馮導也知道只靠熟練的語言技巧是過不了關的,於是找了國內外的美景來配合馮的喜劇,並在此基礎上裝了壹個委婉愛情的感人故事,就像《天下無賊》壹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壹部打上了馮電影烙印的作品。無論怎麽看,各種商業娛樂元素都似曾相識,包括唯美電影的意境,愛情故事的曲折,b片的本質,但都沒有成為馮小剛自己的東西。能把常規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載體就很不錯了,而不是像追風壹樣上市拼湊,也不是商業化過程的最終產物。當然,商業氛圍太濃了。這種模仿雖然賺錢,但是用的地方不對。《非誠勿擾》是後馮小剛時期的代表作。它早期的作品是純粹的北京幽默,後來變成史詩般的敘事,符合中國人的天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指望中國大陸導演成為好萊塢進程的壹部分)。這部電影集合了前兩者的經驗,意圖在創新中強化豐富的自我風格。結果還不錯,還是老壹套的小格局,以大格局為背景,有馮的愛情+馮的喜劇的好戲。也許馮道醉翁的用意不在這裏,更高的是,他填了“和”這個大主題,壹個令人失望的開頭,壹個令人欣慰的結尾。事實上,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多關於和諧社會的東西,而是馮借用的壹個噱頭。或許是悲觀主義吧,我最喜歡舒淇懸崖跳的剪輯。很有效,夠悲劇,夠反轉。我也記得山與山之間最後無聲的眼淚,沒有朋友的青春,甚至世界末日,讓停滯不前的生命再次動搖。男人,大齡成熟男人才能感動。當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A為什麽哭,尤其是壹部搞笑的電影怎麽以壹個大男人哭結束,鏡頭像人生攀登壹樣在山路上不停前進,拍了很久。越大的人活著越艱難。在《非誠勿擾》中,馮小剛想談論的是生活現狀,無論是婚姻、社會、真愛還是國家大事所追求的和諧。說到底,他還是為人民著想,圍繞中國人自己的狀態,還是有壹種提高全民素質的責任感。所以他做到了有些晦澀內斂又有些不著邊際的善意布道。嘗過的人受益匪淺;討厭說教的人自然不舒服。這也恰好和片名不謀而合,真的是《非誠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