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北京青年》對年輕人來說不太靠譜】年輕人在青春裏探索的壹個

【《北京青年》對年輕人來說不太靠譜】年輕人在青春裏探索的壹個

趙寶剛的新劇《京華青年》,前十集講的是城市年輕人和父母之間的鬥爭和妥協。第十集,年輕人豁出去離家出走,隨之而來的是“娜拉出走後怎麽辦”的問題。劇中,離開北京的時候,有人問,妳要去哪裏離開北京?答案是,先離開北京。人生苦短,不要留下遺憾。從這個意義上說,趙寶剛的《京華青年》和他的老朋友馮小剛的《非誠勿擾》達成了精神上的壹致。

“不靠譜”的壹個辭職出發。

這部劇的口號是“公路電視劇”,但和公路電影並沒有太多的內在聯系。只是相比他的《青春三部曲》《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前兩部,北京青春的外景拍攝大大加強,劇組從北京拍攝麗江。但如果分析趙寶剛品牌的延續性,那麽《京華青年》其實回答了“誰在掌管我的青春”的問題:前十集被打壓“誰能掌管我的青春”,然後回到趙寶剛的浪漫大道:“我在掌管我的青春。”

故事從壹家之主李晨開始,他在結婚登記的那壹刻突發奇想回到了青春。這個想法很快被家人撲滅,他媽媽甚至每天看著兒子去上班,以防不測。雖然這是壹種藝術上的誇張,但在趙寶剛這壹代的大多數人看來,突然辭去研究所的鐵飯碗,說要離開大城市去外地體驗生活,確實是不可想象的叛國行為。中國的年輕人壹般都生活在父母設計的按部就班的人生道路上,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然後工作,相親,結婚,開始新的循環。而在西方,大學畢業或工作壹段時間後,選擇旅行壹年而不是沖進新工作的漩渦,其實是壹種很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空檔年”。

1950年以後出生的父母無法接受這壹點,原因有很多,比如城市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不遠行”的古訓,中國視家庭而非個人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傳統,中國城鄉二元性的突出問題,也就是說“北京青年”(當然還有上海青年,廣州青年等等。)已經享受到了最好的社會資源和社會關系,在很多地方放棄了這些。這些力量都讓Gap Year在中國很難被認可,就像劇中任何壹個二胎,從出生到工作甚至可以預見的死亡,都在同壹個醫院。

“不靠譜”二、對父母說不。

代溝是代代相傳的毒藥,但50後的趙寶剛和他電視劇裏的80後主角,屬於完全不同的兩代人。50後自出生以來,經歷了各種政治運動、天災人禍,也離開了城市來到陌生的農村,卻被迫響應領導“愛護地球”的號召,更難想象自己的孩子會自願逃離大城市。在他們的教育體系裏,世界是非黑即白,他們的世界有標準答案建立的絕對權威。

所以他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八九十年代長大的孩子。然而,全球化的浪潮讓80後、90後比他們的父輩更容易推翻上壹代的權威。劇中父親教育兒子,婚姻的牢固就靠兩個字:“忍,忍。”他認真地說:“我以前去過那裏。”可是,兒子給了我壹個白眼:“過來就沒事了?”這是壹個徹底破碎的30年。

令人驚訝的是,壹直以來,趙寶剛作為壹個50後,確實試圖接近80後年輕人隱藏的內心思想,並反過來挑戰50後的權威。這樣的導演不多見,就連這樣的長輩也不多見。劇中長輩的臺詞太多了,比如“我最討厭我爸說‘我這麽做是為了妳好’。”“我覺得我從小到大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讓父母有面子。”“他們關心我們,愛我們,但這讓我感到窒息。”等等,等等,等等

雖然壹如既往,劇中兩代人最終達成和解,北京青年逃離北京和家人後收獲了真愛,北京姑娘來到萬裏之外的雲南迎娶。但在生活中,這樣的男女壹般馬上被歸為“不靠譜文藝青年”。第壹,下定決心辭職,壹聲不吭離家出走,很可能(嗯,這是必然的)會破壞妳最重要的家庭關系。然後連文藝女青年都願意跟著妳滿世界跑,但不是每個文藝女青年都有自己不靠譜的文藝父母。嗯,她踩油門大聲唱《我要怒放的人生》的那壹瞬間很好。

盡管如此,我還是要為它鼓掌。人生難得,不靠譜。為什麽不呢?

主管的自我報告

這次拍攝和之前拍攝最大的不同就是可能是最後壹次雪山了,也挺好玩的,雖然有點喘不過氣來。但是妳享受不到在城市裏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這場戲拍了兩次,第二次有些演職人員上不去了,就稍微補了壹點。其實第二次上的感覺更好,壹個月就享受15的感覺。反正生活的感覺會不壹樣。王石說,當他離開城市回到工作崗位時,他的境界會有所不同。拍完這部電影,我才明白他的意思。這個“北京青年”的意思是壹樣的:年紀輕輕就要敢於揮霍青春。但我所說的揮霍不是揮霍,而是有目的的揮霍。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有點保守,拘泥於壹個環境和空間,不利於自己未來價值的實現。能不能換個角度和視野來看待自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沒有妳想不到的東西?妳算算——接下來,妳從1到18參加高考,然後妳只有三到五年的青春期,然後妳工作。工作幾年後,妳就30歲了。結婚成家是妳壹生的責任。所以妳要想想這三五年的青春,不要拘泥於壹種生活方式?這部劇還有壹點就是,改變是從自己開始的,但是我們這個社會現在可能特別想改變別人。比如工作上出了問題,妳要怪別人,其實是妳自己改變得不夠。《北京青年》就是這樣壹個故事,希望能給年輕人壹些啟發。我拍了這麽多年電影,希望能給年輕人壹點文化引導。哪怕只有少數人受益,我也覺得作為壹個電視編導,我沒有入錯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