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才發現這部片子原來不是小文藝小清新的青春片,片子裏的青春是苦澀而青黃不接的。高圓圓和周迅都只是符號。電影寫實,便十分妙趣橫生,幾個年輕人的鏡頭,形象看起來充滿鄉土氣息,面部表情比較滑稽,樸實而又可愛。
十七歲的單車展開了兩位少年因為單車相識的故事,揭示了壹代年輕人在新時代生存的艱難和打拼,間接反映了80年代的矛盾問題和新舊熱潮觀念的沖擊和碰撞,融入了導演對漂泊和人生的見解。
故事的開始壹群農村人來到城市裏打工小貴出道城市,缺乏社會經驗和自卑敏感的他在城市裏夾縫生存。本以為可以靠著騎車送貨過上不錯的生活。單車被人偷了又搶。兩位少年,不同的人生,因這輛單車的交點,彼此認識。
小貴是自卑的,他帶有著農村人的質樸和善良,同時他也有著壹份骨子裏的倔強敏感。影片中的小堅相比條件好多了,但卻代表另壹個家庭的辛酸。重組家庭裏父親的關註都在學習好的妹妹身上,而幾年前答應買單車的承諾更是屢屢做不到,但小堅心中對車的熱愛已經大到夜晚在月光燈下偷偷練車。小堅反映了家庭的教育問題,讓人反思父母的偏心,以及不守承諾的謊言都是造成小堅偷竊的因素。
單車的寓意電影中兩位少年不同的人生的成長都交接了單車這個意象。這裏的單車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名詞,它更是象征著壹種自由,壹種向往。車是小貴的飯碗,是他對城市美好壹面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期待。車也是小堅的向往,有了車就可以和喜歡的女生壹起上學,去感受風和美好,對家庭渴望的關愛。
車見證了小貴的成長,電影裏讓人激動的壹部戲是最後的車戲,小巷穿梭的車追趕打架配著音樂的急促,將影片推向最後的高潮。他揮起手中的磚頭砸向了施暴者,這壹磚頭,為的去維護他心愛的車,是他對不公的反抗和嘶吼,是對不公待遇的無力的掙紮。他用自己殘余的力氣去維護心中那個微弱恒久的希望,反抗,即是少年走向成人世界的壹次蛻變和妥協。影片中,人們對待單車不同的態度反映著不同的矛盾。
電影的鏡頭語言電影善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和大量無聲的畫面拍攝,總讓人體會到劇中人物無盡的茫然。電影融入了導演王小帥北漂個人經歷的見解,北漂的孤獨和茫然人心的冷漠,現實的打擊和成長,這種經歷賦予了電影悲涼的現實色彩。影片的最後小貴打倒了施暴者,扛起破舊不堪的單車和夢走出巷子口。
電影將喧鬧的人群虛化,顯得小貴走出的步伐更加立體清晰和高大,小貴,扛著單車穿過人山人海和喧囂,前方對他意味來說是無盡的經歷,是未知的成人世界,他總要去學會蛻變反抗成長,去經歷無數次心酸的眼淚。
大人物在城裏逍遙自在,小人物卻在狹隘的城市裏夾縫生存,向往著細縫裏的那道微弱的光。而青春終將在時代的洪流下被沖刷,小貴和小堅,這些平凡而心中滿懷希望的人,只能含淚的勇敢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