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最好的食物是什麽?

最好的食物是什麽?

中國餐館的數量和種類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壹夜之間,大大小小的餐館像從地下冒出來壹樣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什麽XX海鮮城,XX漁村,XX蛇館,XX酒店,XX皇宮,XX館,都有穿著鮮艷的“小姐”在門前排隊,微笑著迎接食客。衣冠楚楚的食客進進出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各種生海鮮琳瑯滿目,在玻璃窗裏張牙舞爪。菜譜種類繁多,有川菜、粵菜、京菜、東北菜、魯菜、湘菜、淮揚菜、蘇杭菜、臺灣菜、日本菜、韓菜、意大利西餐、法國西餐、德國西餐。面對這麽多美食,壹個人可能壹輩子都吃不完所有的美食。回答什麽最好吃的問題,要限定壹個條件,就是討論什麽最好吃,價格盡可能低,否則我想孔雀舌和熊掌都試試。世界上也有過這樣的比賽。參賽者餓了幾天後,小姐端著壹盤盤美味的食物走在參賽者前面,看誰能堅持到最後。這個時候,誰也不會在意食物的味道,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好。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美食,就是美味。所以,好吃不好吃,正常情況下要讓人感受到,否則就會變成對食物的渴望。人的食物包括固體食物和水。水沒有味道,不能說好吃,但絕對比固體食物重要。世界上似乎從來沒有過看誰渴的比賽,所以討論什麽最好吃還有壹個前提:不渴什麽最好吃。與其他哺乳動物或鳥類相比,人的食量很小。壹頓飯只有半公斤的食物,比人的體重小很多,但對色、香、味的要求卻高於其他所有動物。鳥類壹天能吃下相當於自己體重的食物,而大象壹天能吃下白公斤的香蕉和甘蔗。我覺得動物覓食的時候很難像人類壹樣註重味道,吃飽就好。最多,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選擇壹些自己喜歡的食物。貓愛吃魚,但不壹定每天都有魚吃。當食物不夠豐富時,黑熊吃野果和植物的塊莖。北極熊愛吃海象,但如果得到很多,就只吃海象脂肪,這是最有營養的部分。可能北極熊覺得肥肉比肉好吃,就像人覺得肉比草好吃壹樣。食物好吃不好吃,不僅取決於食物本身,還取決於食客本身的心情和環境。人吃的食物的基本作用當然是補充能量,孩子也可以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原則上只要食物能滿足人的營養需求,咕老肉就是好食物,比如航天食品,軍用食品,符合這樣的要求,體積小,營養價值高。而人通常喜歡吃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動物就差很多了。他們不能加工,只能生吃。獅子跳到斑馬身上,把它壹口吞下。貓吃魚,不放味精,不放鹽。他們的腸胃能適應他們的食物,食物也能滿足他們的營養需求。在古代,人們想吃飽飯要困難得多。那時候不缺水,沒有汙染,只有糧食。感謝猿人學會了與許多人合作,與又大又兇猛的動物戰鬥,這樣他就能吃到更有營養的肉。根據出土化石分析,猿人捕獲的動物多為幼年動物,包括大象和猛獁象,如果60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可能還有小型恐龍。年長的動物分不清誰會吃誰。幾十萬年後,再大的動物也不是人類的對手,所以現在是人吃動物的世界。人吃人是天經地義的,但動物吃人是悲劇。動物成為了人們的食物,這是人類在自然界生存和競爭的壹大勝利。猿人用火來改善食物的味道,使食物更容易消化,也更衛生,人類的大腦也更加發達,使人類在自我進化中不斷戰勝強敵,最終成為地球的主人。可見,食物在人類進化中起到了絕對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肉比草好,熟肉比生肉好。原始人逐漸進化成了現代人。幾十萬年壹眨眼就過去了。過去猿人披著獸皮,用弓箭和石頭圍捕野獸的場景消失了。相反,穿著晚禮服的男人和穿著長裙的女人假裝坐在燈光明亮的餐廳裏,用刀叉優雅地品嘗牛排和對蝦。其本質與猿人圍火烤獸肉無異。我們中國人認為餐館裏的食物更講究。有時候客人來我們家,我們會請他們去好壹點的餐廳。餐館裏的食物好吃嗎?大魚大肉,大家平時家裏都不缺,海鮮,其實除了壹塊皮也不多。商人和政府官員請客戶或上級或生意夥伴去飯店吃飯,不壹定會有味道,但可能經常吃到腐敗。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有個性的地方小吃,而餐廳裏的菜壹年四季都壹樣。這壹次,味道和上次壹樣。吃了幾次,味道像嚼蠟。家裏冬天炒個醋醋白菜,趁熱端上桌,很對人胃口。三伏天,陪梅梅去冷飲店買兩個冰淇淋,邊走邊吃,總能甜到心裏。飲食不僅是壹種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在中國已經上升到文化層面。古代文人不僅對文學藝術有著廣泛的興趣,壹些文人還有意無意地涉足飲食烹飪藝術領域。此外,中國文人傳統的士大夫趣味和自我放縱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壹些文人把烹飪當作壹種娛樂方式和壹種積極的休息。宋代是壹個士大夫數量激增,意識發生變化的時代。他們註重內心世界的和諧,所以他們傾向於關註生活細節來表達他們的政治態度和人生理想。飲食成了他們的熱門話題。比如饕餮之徒,是壹個被人看不起的沒出息的兒子,但蘇軾卻以此自居,並在《美食家賦》中宣稱:“聚合物之美,是為了供養我的美食家。”“美食家”成了追求美食而不失優雅的文人的代名詞。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著有《士大夫飲食時間五論》,將士大夫對飲食生活的認識系統化。今天,飲食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舉個例子。以前紅頭文件規定,機關招待客人要求四菜壹湯。結果餐廳用的是滿員政策,四個菜四個特大號的盤子,每個盤子分四個區放四個菜,既不違反四菜壹湯的規定,又能讓客人吃得好。這也是中國人的壹項發明,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中國人對精致的食物百吃不厭,對烹飪也百吃不厭。鼎盛時期出現了滿漢全席這樣的奢華盛宴,不僅讓外國人垂涎三尺,就連我們中國人也鮮有機會飽餐壹頓。但有時候中國傳統食品的加工太多,讓外國人不耐煩,比如中國流行的餃子。外國的食物會讓人耳目壹新嗎?不壹定。首先,我不欣賞西方人的飲食方式。黃油撒在蔬菜上,牛排帶血,火腿放在面包上,湯裏加冰。讓人想起幾十萬年前吃肉和血的那壹代人。但是西方人不僅要求食物好吃,還要求營養,減少膽固醇攝入,註重環保,這壹點還是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還有壹個關於吃的著名笑話。外地遊客去當地餐館吃飯,看不懂菜單,但又不想承認。所以他們點了菜單上的第壹道菜。結果,服務員說,“這個不能吃。這是我們經理的名字。”從這個笑話我知道經理不能吃,而且不好吃。當然,也有特殊的例外。上世紀70年代南美的壹次空難,幸存者靠吃死人活了下來,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這個事件已經被改編成電影好幾次了。但是,現任經理什麽都不是。如果被吃的乘客恰好是經理,那這個笑話就不成立了。看過壹部香港電影《從此幸福快樂》,很有意思。它由各種美食原料制成,包括燕窩、蜂蜜和熊掌。讓人流口水,但是成本太高,而且違反了動物保護法。據說活吃猴腦最好吃。猴子雖然不是保護動物,但是這樣吃太殘忍了,所以中國古代的君子”。有些華僑幾十年後回到大陸,發現當年的小吃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壹是手藝失傳或者走樣,二是偷工減料。第三,原料量產,無味。所以,有好吃的東西卻吃不到,就不能羅列出來引起人的食欲。在中國,吃飯曾經是壹個大問題。美國人曾經預言中國無法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但是美國從來沒有正確地預言過中國,這次也不例外。中國人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好。看看現在超市貨架上的食物。很多我都叫不出名字。它們上面五顏六色的包裝,不僅有中文的,還有外文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勢越來越明顯,外國食品湧入中國,這些外國食品的內容絕對是五花八門。去年5.8事件,全國掀起反美浪潮,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日子不好過。從那以後,每次進去都要經過激烈復雜的思想鬥爭,卻吃不到什麽好吃的,真是痛苦。我本來有抵抗美帝國主義文化入侵的願望和決心,但是我抵擋不住漢堡的誘惑,左右為難,直到看到壹個網友的帖子。網友(大名鼎鼎的陳碧紅)說:抗美援朝的時候,誌願軍俘虜的美國鬼子的食物也很好吃。我想,對,就是這個道理!從此,我就放心地進出麥當勞快餐店。好吃的其實在家裏。做飯是壹門手藝,賢惠的妻子壹定要有好的廚藝,才能給家裏增添溫馨的感覺,才能組成壹個溫馨的家。西方有句話叫“簡單是最好的”。周末在家炒幾個小菜也是壹種享受。父母給孩子做壹碗松軟可口的羊肉抓飯,看著孩子吃也是壹種享受。冬天買個軟烤的紅系,剝開皮,放出誘人的香味,不是很好吃嗎?可悲的是,中國人把吃當成主要活動。朋友見面的時候,結婚的時候,離婚的時候都會吃。人生下來就要吃飯,死了也要吃飯。如果他們吃不完,就扔掉。再好吃的東西,也會變得不那麽好吃。食物的味道取決於自己的感受,人的感受是非常復雜微妙的。不僅是事物本身,情感、思想、文化、傳統、習慣、地域、環境甚至聲音都會影響人的感受。只有所有條件都處於最佳狀態,此時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