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訝的是,由王導編劇的《大師》上映後,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細心的觀眾應該不難發現,王家衛很睿智,這是他揚長避短的結果。他知道只是兇狠淩厲的拳腳功夫並不是自己的特長,他更知道梁朝偉的功夫底子不如甄子丹。因此,他只不過是壹只拳頭,而不是壹個“想法”。
影片開頭,在葉問和鞏在金鐘塔搶蛋糕的那場戲裏,王家衛已經借用了鞏的壹句話說清楚了——我們今天不比功夫比“點子”好。用電影語言來闡述自己內心的想法是王家衛的特長。所以《壹代宗師》雖然也有很多精彩的打鬥場面,但在視聽沖擊上卻深具詩意,宮二和葉問打鬥時充滿舞美和深刻的眼神交流;宮二和馬三的對決,緊張的肢體表情被大量特寫的腳步和手掌等掩蓋。,都體現了王家衛思想先於形式,本質高於存在的藝術表現理念。
對於想體驗功夫電影中打鬥的視覺沖擊的人來說,不禁覺得王家衛是在“掛羊頭賣狗肉”。但王家衛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以獨特的風格剪輯,構造出壹種獨特的具有時空感的電影質感,並配以發人深省的臺詞讓人咀嚼,足以讓觀眾入迷,徜徉在他的藝術世界裏。比如我們在《壹代宗師》中看到的鐘擺、斑駁的古城墻、悠閑的閣樓、孤獨的背影、邋遢的水花等壹系列構圖,讓觀眾感覺回到了舊時代,沈浸其中,自然成為王家衛“思想”的傾聽者。
電影中,龔引用了壹位武林前輩的壹句話,作為他任命南拳傳人的初衷——有南北拳和國有南北拳嗎?這句話道出了南北武林選拔接班人的標準。壹個武術大師,壹個能夠引領武林的接班人,應該具備什麽樣的資質?這不僅是鞏壹直在問的問題,也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更是王家衛的“理念”——武林高手的定義。
後來,出於謙遜,龔放棄了,把它送給了葉問。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葉問和龔在武術高手的資格標準上已經達成了* * *諒解。在中國儒家文化背景下,藝術表現永遠離不開儒家人文價值觀的規範,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王家衛繼承了儒家的價值觀,以此為標準來解釋他對武林高手的理解。
在他看來,壹代宗師的定義分為三個境界,電影裏已經由宮二(章子怡飾演)說過:第壹個境界是看清自己,即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認可;第二個境界,看世界,是人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第三,見眾生,就是忘榮辱,回歸生活的樸素和平凡的真實。有意思的是,在此基礎上,甄子丹版的葉問1和葉問2恰好是三界的第壹和第二:葉問1講述了葉問成名、贏得鮮花和掌聲的故事,可以定義為對自我修養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在《葉問2》中,葉問為民族尊嚴而戰,上升到拯救世界、拯救國家的社會責任。不管王家衛是否有意將他們相提並論,他對武林高手的定義絕不會局限於第壹、第二種境界,而會上升到更有博愛情懷的第三種境界——見眾生,即忘個人榮辱,回歸到簡單平凡的生活中。
影片將三條敘事線索分別稱為第壹、二、三幕:第壹幕,馬三對個人得失的執念;二是宮二對門派榮辱的執著;第三種境界,也是王家衛極力提倡的,葉問壹生對武術的思考和成就。在王家衛看來,壹念和二念的困境在於無法放下“自我”這個主觀前提。
壹、龔包森引用武林前輩的壹句話:“有南北拳,國有南北?”。在龔看來,武術的本質就是推動民族和同胞實現大同。在這樣壹個宏大的願景下,更多的習武者需要通過“克制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懷,彼此兼容,共同努力,共同構建。大徒弟馬三是博的老板。他在南北對峙的海軍部大樓裏激烈地移動。雖然他的身手驚人,但卻加深了南北之間的敵意。龔教育:“壹把刀的訣竅在於藏,不在於利。”在龔的武術觀中,武術是使人自強不息、重建尊嚴、實現平等的途徑,而不是助長個人利益、踐踏人格的武器。他要以和為貴,以此類推,推動南北武壇摒棄門戶、門派、地域的狹隘觀念,實現南北共存。馬三強化“自我”存在的風格與龔的武俠理念格格不入,打破了龔苦心經營的和諧氛圍,被趕回東北。最終喪失氣節,欺師滅祖,投靠日本人,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第二,龔家多年來受到武俠界的尊重,門楣幾十年的光輝,讓龔家養成了傲嬌的性格——龔二和都以冷傲的姿態鶴立雞群。正如宮二所說:“宮未失。”宮包森放棄了對葉問的“想法”,但宮二接受不了這個結果,就去和葉問打起來了。她不明白的是,龔的“損失”並不是真正的損失。在與葉問的交鋒中,龔了解到葉問的“理念”是高度壹致的,都有國家、民族、同胞實現大同的誌向。他明白,要實現這樣的野心,必須放下個人的慷慨。所以他的“輸”其實是給世界和葉問樹立壹個精神榜樣。其實他的“輸”就是進與退。面對“放下自我”的大無畏精神,他比葉問領先了壹步,形式上輸了,包容中贏了。他的“損失”不僅沒有讓皇宮蒙羞,反而為皇宮增添了榮耀。即使最後死了,龔也只留下了“不問恩仇”的遺言。只可惜宮二無法理解宮包森“無我”的精神境界,他會不惜壹切代價為家人報仇。雖然報了仇,為宮裏挽回了“名聲”,但自己卻身受重傷,病倒了,最後抑郁而死。
第三,王家衛通過馬三和宮二不同的命運走向和遭遇,揭示了第壹、第二境界的精神局限,以此來襯托他所倡導的第三境界。《壹代宗師》的成功,直接證明了王家衛倡導的“第三世界”更超脫、更深刻,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訴求。葉問的壹生經歷了光緒、宣彤、民國、內戰的動蕩痛苦,跌宕起伏,翻山越嶺。鞏承認輸給葉問後,葉問壹夜成名,成為武林領軍人物,可謂風光無限。但隨之而來的是抗日戰爭和內戰。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他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就像他在電影裏說的:“我七歲就學會了拳擊。四十歲以前,我從未見過高山。當我第壹次看到它的時候,我發現最難的是生活。”在抗日戰爭動蕩的社會背景下,葉問壹家人顛沛流離、食不果腹的生活,死亡、饑餓、逃亡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裏,讓葉問明白了生命的渺小和短暫。
從影片的結尾,葉問對武俠的總結,我們可以理解他對人生的理解,以及武俠的真諦:對我來說,武俠是壹樣的,千拳萬道。最後就兩個字:壹橫壹豎。苦難的洗禮促使他回歸平凡樸素的人生觀。
葉問壹生豁達開明。他拋棄了“內功不可顯”的舊觀念,並傳給後人,真正實現了克己、舍己,實現了大同“無我”的境界。葉的真傳弟子李小龍繼承了他的武術理念,發揚了“無我”的真諦,融合了各種武術,打開了武術領域的新局面,推向了全世界,在海內外掀起了壹波武術熱潮,真正實現了“天下大同”的宏願。
王家衛的《壹代宗師》的成功是必然的。在世界文明中,盡管國家、民族、地域文化之間仍存在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自由、平等、博愛是每個種族、民族所熱切追求的,並已成為代表先進文明的核心價值觀。
《壹代宗師》所表達的“無我”境界,體現了平等相待、平等相待的普世價值,因此激起了觀眾的情感心理。這是《壹代宗師》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