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自幼因病失明失聰,但她不懈努力,克服巨大困難,完成了大學學業。他壹生寫了十幾部作品,投身於幫助殘疾兒童、保護婦女權益、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時,家裏為她請了壹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了海倫壹生的沙利文小姐。沙利文小時候幾乎失明,他深知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的努力指導下,海倫通過摸手學會了手語,通過摸壹些卡片學會了閱讀,最後通過摸別人的嘴唇學會了說話。
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沙利文小姐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裏跑跳,在地裏播種,爬上樹吃東西。我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去河邊玩水。在老師的悉心照料下,海倫克服了失明和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壹起生活了五十年的老師去世了,海倫非常難過。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她就不會有今天,她決心發揚老師給她的愛。於是,海倫走遍了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走遍了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四處奔走,全心全意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去世,享年89歲。她把她畢生的服務都奉獻給了全世界的殘疾人。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沙利文老師給了她最珍貴的愛,她把這份愛傳播給了所有不幸的人,給他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她死後,由於她堅強的意誌和傑出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展活動紀念她。
壹個殘疾人和七個孩子的故事
硯山縣王二鎮有個殘疾人叫王。他靠唱歌和談論農村的喜事以及當導遊為生。雖然他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收養了五個棄嬰和兩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並送他們去學校讀書寫字。他的這壹義舉在當地不脛而走。
王,42歲,潛山縣清溪鎮尹村人。他2歲喪母,8歲喪父,村裏壹位善良孤寡的老人收養了他。可惜兩年後,養父因病去世。他本人患有嚴重的骨髓炎,右腿肌肉萎縮,終身殘疾。患病後,為了謀生,王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以壹副好嗓子四處說唱。大壹點的時候,他來到葛仙山做“當地導遊”。雖然生活很艱難,但他不偷不搶,不拿不義之財。1982年7月的壹天下午,王來到潛山縣王二鎮橋東村說唱,看見壹個小偷潛入壹村民家行竊。他大喊抓賊,小偷丟下錢倉皇而逃。王撿了錢,等到晚上失主回來還給他。房主被王的誠實和善良所感動,主動讓出半棟老房子給他住。這壹年,王19歲。從此,他有了壹個相對固定的可以遮風擋雨的“家”。
王因為善良而得到了立足之地,因為是孤兒而收養了壹個棄嬰。1989農歷八月十六,王二鎮繁華的大街上,壹個女嬰躺在壹個竹簍裏,哭著。直到第二天晚上熱鬧的人群散去,棄嬰還躺在街邊的竹籃裏,奄奄壹息。路過此地的王動了惻隱之心,把女嬰抱回家,取名為王燕。他請來橋東村的顧太太幫忙護理。轉眼間,六年過去了,王艷到了上學的年齡。王不希望王艷像自己壹樣“眨眼”。1994年7月,送王艷到王二鎮中心小學。後來,王艷的親生父親李火林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見到女兒。他找人去找王艷。為了滿足王彥生父的願望,王將王彥送回李家。
此後,王又收養了的四名棄嬰。每次領養,他都不談條件。當孩子們生病時,他毫無怨言地努力籌錢給他們治病。孩子想上學,他盡力滿足他們的要求。經過壹段時間的撫養,王與孩子們建立了壹定的感情。當棄嬰的生父或福利部門上門來領走他們時,王雖然不情願,但從不拒絕。他總是說,“只要孩子有未來,我就開心。”
2001,39歲的王終於有了壹個真正的家。他的妻子何蓮仙也是惡業出身。五年前,前夫患精神病,瘋了很多年,兩個孩子在上學。生活非常艱難。王是在她來這裏說唱的時候認識她的。她很同情她的遭遇,把身上僅有的35元錢給了何連賢。何連賢的丈夫去世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經何連賢的兒子吳穗恒和女兒吳小芝同意,王將何連賢和她的兩個孩子從上饒縣城帶到王二鎮橋東村,組建了壹個特殊的家庭。然而,這個特殊的家庭仍然把收養棄嬰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了下來。
雖然王家很窮,但他覺得很幸福。他的妻子何蓮仙把家裏收拾得幹幹凈凈,孩子們在學習上也不負眾望。只是每年近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壓在王身上,王每學期開學都要到處借錢。王的事跡感動了每壹個人,許多好心人向這個特殊的家庭伸出了溫暖的手。
寫作素材:殘疾人勵誌事跡
(zhā ng h ? iDí),女,漢族,1955,山東文登人,當代女作家。1982 65438+2月加入中國* * *產黨,1981 9月參加工作,吉林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身體殘疾。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壹屆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四屆主席團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省殘聯主席團副主席。歷任莘縣城關醫院醫生、廣播局無線電修理工、濟南市文聯車間創作員、山東省作家協會車間創作員、中國殘聯第壹、二、三屆主席團成員、第三屆殘聯主席、第九、十屆政協委員。
2008年6月165438+10月13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張海迪五歲時因為脊髓病,胸部以下癱瘓。正因為如此,她從來沒有上過學,從小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15歲時,隨父母被送到聊城莘縣的壹個貧困山村。但她並不畏懼艱苦的生活,而是用樂觀的精神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在那裏,她給村裏的小學孩子們上課,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情地給村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為人治病壹萬余次,受到人們的熱烈贊揚。她很堅強!
從65438年到0983年,海蒂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戰勝疾病和困難,努力創作,為文學執著奮鬥。張海迪學習非常努力,曾經翻譯過壹部65438+萬字的外文小說。
至今出版的作品有:小說《美麗英語》、《輪椅上的夢》、《陀螺》等。散文集《飛鵝》《窗戶開向天空》《生命的追問》。翻譯的作品如《海邊診所》、《新學校裏的麗貝卡》、《小米勒的旅行》、《莫多克——壹只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反響,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活著就是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壹顆流星,我要把光明留給世界。”帶著這樣的理想,她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起了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為別人著想,為各地的人民工作。她發現小學沒有音樂老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後還幫學生組織自習小組,給他們理發,扣扣子,穿衣服。她發現村裏缺少醫生和藥品,於是決定學習醫學知識和技術,並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了醫學書籍、體溫計、聽診器和常用藥品。她已經讀完了《針灸》、《人體解剖學》、《內科》、《實用兒科》等醫學書籍。學針灸的時候,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針灸。短短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找醫生,她都熱情接待。重病患者動不了的時候,她就坐在輪椅上,走到門口給患者打針吃藥。有個叫耿的老人,因為腦血栓後遺癥,六年不能說話,癱瘓了三年,壹直沒治好。張海迪壹邊鼓勵耿大爺在精神上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壹邊大量閱讀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可以說話走路了。此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誌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作為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耀著* * *產品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人生才是最幸福的。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努力工作,發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解放事業貢獻壹切——* * *資本主義。
榮譽稱號
請向她學習。
張海迪當選為共青團第十壹屆中央委員,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聯主席團成員、山東省殘聯副主席、山東省青聯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崗位和社會工作中不斷自強,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榜樣。她是中國壹代年輕人的驕傲,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面對殘酷的命運挑戰,張海迪並沒有感到沮喪和沈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毅力與病魔作鬥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對生活充滿信心。雖然沒有機會進校門,但她努力學習,完成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學習了大學和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她自學了十幾本醫學專著,請教了經驗豐富的醫生,學習了針灸等醫術,免費為群眾治療10000余人次。
1983中國青年報發表《做壹顆流星,把光留給世界》。張海迪在中國成名,贏得了兩個名聲,壹個是“80年代新雷鋒”,壹個是“當代保羅”。
張海迪抱著“活著就是要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羅為榜樣,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題詞:“向張海迪學習,做壹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