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漸入,鏡頭下移。殘破的十字架,吊著只剩下半截身軀的耶穌聖像。遠處煙雨朦朧,卻毫無美感可言。林立的木樁,雜亂的鐵絲網,到處都是凹凸不平。戰爭已然在這片土地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電影如此開場,意圖實在明顯。基督乃歐洲信仰之本,作為其標誌的十字聖像的殘缺便象征著信仰在這裏已然失落。壹片缺失信仰的土地,壹群缺失信仰的人,在這個已被上帝所拋棄的地方彼此殘殺。瘋狂之氣,不言而喻,但戰爭所具有的“氣質”並非僅此而已。
在眾多描畫戰爭的電影中,殘酷是隨處可見,瘋狂則稍微次之,而荒誕則絕少出現。其壹,戰爭殘酷。戰爭是人與人的殺戮,妳不殺我,我便殺妳,分秒的猶豫帶來的便是死亡,具體參看《拯救大兵瑞恩》。故,戰爭之殘酷已不必多說,世人深知其意。其二,戰爭瘋狂。戰爭不僅摧殘人之肉身,更摧殘人之心靈,使人扭曲、使人瘋狂,具體參看《現代戰爭啟示錄》。故,戰爭之瘋狂,非人人皆能將其描繪於銀幕之上。其三,戰爭荒誕。殘酷、瘋狂,此世間寫者多矣,唯戰爭之荒誕則少有人觸及。究其原由,乃人心中對於戰爭多多少少還有著諸多認同之感。試問哪家男孩不是從小好武,尤喜戰爭。誰的童年又不曾在街頭巷尾,手執“槍械”,追殺“敵軍”。於是,在壹般人的潛意識裏對於戰爭存在的合理性就有了不同程度的認同感,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但,存在義哲學認為人類本身的存在就是充滿了矛盾與荒誕的,更何況戰爭。故,能寫出戰爭之荒誕,實屬不易,而本片對於戰爭的刻畫便屬於這少有的壹類,頗令人側目。
戰壕邊,仿佛等待拯救的耶穌像,不知如何掛上樹頂的馬屍,以壹種靜態的方式向觀眾呈現著戰爭獨特的“趣味”。戰場上,不必擔心法律制裁的殺戮誘發了潛伏在某些人心中的瘋狂:任意屠殺投降的敵兵,踢打死人的屍首,處決向敵軍揮舞白旗的求生者,但這些都還算不上荒謬,有位仁兄,為了早點退出戰鬥,便想出了“借種”的餿招,換來的是夫妻的裂痕與朋友的反目。而更具“趣味”的則是5名死刑犯,只是因為自殘就成了殺雞儆猴的犧牲品。其中那個木匠最冤,不過拿槍托打老鼠時不小心槍走了火,手上才多出個洞來,竟也還是壹死。仿佛壹種諷刺,只是不清楚這諷刺的到底是誰罷了?荒誕的戰爭裏,性命已然算不得性命,壹串數字而已,還抵不上長官桌上的幾張裸體照片。
電影所表現出的荒誕不僅是內容上的,也是形式上的。導演熱內在開篇,就以他慣用的近乎漫畫素描的方式,快速勾勒出了每個人物的形象,還透著壹種法國人特有的詼諧感。這種表現手法,在《天使愛美麗》中呈現出來的是壹股溫暖輕快之感,到了本片裏則凸顯出壹種法國式的黑色幽默來。而這種“黑色”的效果與形式又正好暗合了影片表現戰爭荒誕性的主旨。不僅如此,導演還將安靜平和的歐陸生活與血腥激烈的索姆前線、女主角面對愛情時的執著和戰場上人性的殘酷交錯剪接在壹起,形成了十分強烈的視覺對比。生命存在的合理性被最大限度地彰顯,而戰爭的荒誕性也同樣表露無遺。
可法國人終究還是浪漫的,非要用壹個愛情故事來表現這壹切。於是,電影終於在經歷了前二十分鐘的精彩後,陷入了沈悶之中。這個女孩不相信自己的愛人已在戰爭中死去,用盡壹切努力來尋找他生存的證據。此時,愛情作為壹條主線,卻夾雜在生死之謎與戰爭炮火的雙重轟擊下,顯得支離破碎。幾段描述他們情感發展的戲,雖精致但也倉促,很難讓人產生帶入感。這使得觀眾對於女主角的執著,空有壹副同情之心,卻難生觸動之情。在荒誕的戰爭骨架上趴附著的愛情,既蒼白又無力。最終,在經歷了壹次荒誕而殘酷的戰爭、壹次漫長而曲折的找尋之後,本該幾近煽情之能事的團圓,卻也因此,幹燥了不少。
所以,這是壹部平庸的愛情電影,卻是壹場絕妙的戰爭諷刺。(騰訊娛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