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奉賢山戲的傳承與影響

奉賢山戲的傳承與影響

“紅梅開紅巖,千裏霜踏其上……”優美的旋律和激動人心的歌曲在南橋電影院盤旋。43年前讓奉賢人深受教育的山戲《江姐》,於2007年7月1日重新呈現在觀眾面前。

山歌劇團的壹些老成員,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提出要重新編排山歌《江姐》。在奉賢化工事業部、南橋鎮政府、區宣傳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奉賢山歌‘姜姐’劇團”。30多位演職人員中,有10多位民謠劇團的老演員,其余大部分是楓葉藝術團的成員。飾演雙槍老太婆的吳美華和飾演的都是原著角色,飾演姜傑的曹是原著的B角。歷經40多年滄桑,大部分演員都是爺爺奶奶。姜姐的重演,情感飽滿,但激情與優雅依舊。

時隔43年,在建黨84周年、先進性教育活動如火如荼之際,鳳仙山的戲曲《江姐》被壹些退休的爺爺奶奶重新上演。他們連續表演了八場,引得贊嘆不已,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贊揚。戲裏戲外的人都被感動了好久。大家被這首上海《獨生女》山歌悠揚的旋律,被《江姐》中* * *制作人的英雄氣概,更被老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的壯舉所感動。2007年6月5438+065438+10月8日上午,在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奉賢山戲天天上演。壹首兒童民歌表演了《鯉魚躍龍門》,讓人耳目壹新,為山戲後繼者感到高興。

參加這次演出的10孩子,大部分都沒接觸過戲劇。經過不到壹個月的排練,孩子們逐漸接受了這種在家鄉土生土長的戲劇,從壹開始的聽不懂、唱起來感覺別扭,到每壹個動作、每壹種風格都有條不紊。小演員袁小燕告訴我們,她認為與其他劇種不同的是,這是奉賢的特產,有奉賢的味道,比其他地方劇種更貼心。

區少年宮的指導老師告訴我們,她認為要讓孩子繼承和發揚山戲,首先要多看、多聽、多練。只有充分了解了山戲,孩子才能真正喜歡。其次,要挑選壹些各方面條件都比較突出的孩子,讓他們參加壹些小戲。我們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編壹些孩子聽得懂的短劇,給同齡人看,讓大家明白奉賢有這樣壹個地方劇種——山戲,可以由點及面擴大山戲在孩子中的影響。

據了解,南橋鎮文光中心和區少年宮將共建青少年山戲培訓基地,為孩子們創造條件接觸山戲,從小培養山戲人才。

鳳仙山戲在舞臺上消失了又重新出現,這給了我們壹個啟示,我們的舞臺藝術應該真正創作和表演人們喜歡的,滿足他們藝術欣賞欲望的作品。同時也說明民族藝術和地方漢族民間藝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什麽?因為他們來自漢人,植根於普通人,不會輕易死去。事實上,中國的很多戲曲都是在漢族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如越劇、黃梅戲、錫劇、滬劇、東北的龍江戲等。奉賢山戲雖然沒有發展成為上海的壹大劇種,也沒能走向江浙乃至全國,但作為壹個地方劇種,它仍然是上海藝術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應該像金山農民畫、南匯奉賢地區的“滾花燈”壹樣受到重視,讓它傳承下去,成為老百姓的藝術。

其實,山戲藝術也值得音樂人的關註和重視。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源泉之壹是民歌和民謠。目前民間音樂的發展我認為有三個方向:壹是整理發掘古典音樂,二是研究整理佛寺遺留下來的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三是搜集民歌,從民歌和小調中吸取營養。所以我建議民樂工作者可以關註壹下奉賢山戲。我聽過壹首山戲唱段叫《因農不來》,是《摸轎子》裏的名曲。很好聽,帶著濃濃的山歌味和田野的清香。據說上世紀60年代,有關部門去征集藝人的民謠,壹個老藝術家唱了兩天民謠,肚子裏的老民謠還沒唱完。不知道那些滿嘴民謠的老藝術家還能不能找到?對他們來說,盡快獲救是個問題。如今,奉賢區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對於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生存來說,這種前景實在堪憂。

如今,奉賢山戲又恢復了“蓬頭”,很令人鼓舞。有專家建議奉賢可以重新組建壹個新的民歌劇團,這引起了奉賢區文廣局的關註。重組歌劇團,傳承上海的曲藝,會是壹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