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諾蘭接近於王,距神還遠——《星際穿越》

諾蘭接近於王,距神還遠——《星際穿越》

(文/千裏不留行)

看了《星際穿越》,期待已久,看完全片後,略有失望。失望來源於期待,這是壹個硬幣的兩面。沒有期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

“期待”是因為這是諾蘭電影,自從05年起,他的作品就沒有讓我失望過,至於是否還有驚喜以及哪壹部電影算驚喜,那個見仁見智。各人的喜好類型不同。比如,《盜夢空間》我就只看了2遍,而且第二遍看已經感覺累了。但“蝙蝠俠系列”,我就重復看了N遍。

自諾蘭或者說“諾蘭班(畢竟還有其弟弟和叔叔等搭檔人員)”大紅起來以後,對於喜歡諾蘭電影的影迷來說,似乎就分為了兩大群體:造神派(腦殘粉,認為諾蘭已經可以封神了,對他的電影各種解讀)、正常粉(覺得諾蘭是很牛,但也只是壹個正在成長中的,有自己思考深度和特色的商業片導演,但絕沒有進入萬神殿的影迷)。

壹句如同繞口令的話可以概括這種現象:壹個諾蘭影迷最怕的事就是被腦殘粉生生逼得不敢承認自己是諾蘭影迷(在QQ群聊天時經常出現的狀態)……

說回《星際穿越》。

太空、末世救贖、時空差異、黑洞穿越,這些題材融進電影中,任何壹點都有大量的有深度的故事可挖掘。而且又是諾蘭第壹部“太空片”,加之諾蘭壹直堅持的業界良心標準的2D拍攝,都是自去年以來的壹直對這部電影保持充分期待的原因。

看完以後,略有失望,用我壹貫的評價語系來說就是:對得起票價,略失望,“可重復觀看性”低於蝙蝠系列,甚至低於《盜夢空間》(在我的評價譜系裏,盜夢沒有蝙蝠系列值得重復看)……“可重看性”是我個人覺得壹個很重要的評價標準,再牛逼的電影,不值得或者沒心思重復看的,都是耍流氓;再牛逼的影評,不敢說出壹部電影“好看不好看,值得重看或不重看的”,也是接近於耍流氓,玩模糊。

“值得票價”來自於諾蘭壹始既往的講故事能力再次得到了充分發揮。《星際穿越》毫無疑問是壹個具備“硬科幻”元素的電影,無論是從改編的理論來源,還是請來助拳擔任制作人的天體物理學家,都足以保證這部電影的“科學元素”嚴肅認真、理論絲絲入扣。

那麽,這樣壹個如同教科書元素的的故事內核,很容易導致電影故事本身講不好,講得枯燥或者乏味不知所雲。

諾蘭很好的把科學、親情、故事節奏都融合在了壹起。最值得稱贊的就是,諾蘭在電影中分別用“星球光年距離和自轉頻率”與“黑洞奇點結構”這個很具體的因素,把“時間差異”活生生的表現了出來,而且易於理解。這比以往空洞的說“當妳以光速飛行時,時間會變慢”等等,要來得直觀明白。而且為最後片中庫珀主動獻身飛進黑洞,結果反而由於剛好呆在了奇點裏,而形成了時間停滯,年齡不老,提供了充分的前期鋪塹。

視覺欣賞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諾蘭用鏡頭具像化了“五維空間”這種讓非物理專業人士玄之又玄的概念。而且在欣賞性上令人嘆為觀止。加上諾蘭堅持的業界良心標準,讓IMAX銀幕上2D畫面成為真正的視覺享受。如果換了別的導演或制作公司,這麽牛逼的概念,肯定又是壹古腦的上3D畫面蒙錢了,受罪的只有觀眾的眼睛。

“漢子寂寞”和諾蘭的配合已經不是壹次,這壹次的配樂也是天衣無縫,圓融貫通。眾所周知,漢子的配樂壹貫的陽剛威武的交響樂加上電聲元素構成,這是他的作品題材配套的電影基本都是主旋律(非我朝概念下的主旋律意思)高大上作品。按照常理,“航天+太空救贖+漢子寂寞配樂”,這風格應該也是激越昂揚、壯懷激烈調調。但這壹次,結合故事主題,有了細微的差別。

和以往的太空題材定位昂揚不同,這次的末世救贖,是壹個半倒閉的草臺班子NASA和人類最後壹個實際操作過飛船還轉行當了好幾年農民的“宇航員”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救險。這次出征就變得沒有那麽高大、激昂,配樂也就有了相應的改變。進行曲式的大段調子不見了,反而比以往類似題材配樂增加了大量的鋼琴和提琴、管風琴的獨奏,而且調子也變得溫和甚至低沈,很好的呼應了電影主題,甚至賦於了很濃烈的宗教意味。

說完了滿意的原因,再來說說“略有失望”的部份。

時間太長,節奏緩慢,插入元素太多,這是很明顯的。對比改編自同源理論,於1997年由朱迪福斯特和馬修,大衛摩斯,威聯費特納(馬宏大叔)合作演出的THE CONTACT(接觸未來),都是講了壹個女兒長大,在黑洞造成的奇點帶來的時空當中遇到了當年的父親或父親留下的信息。畢竟小20年過去,視效提升相當之大,尤其本片最後的五維空間概念,對比“接觸未來”結局父女相見的虛擬空間設定,效果相當驚艷。但由於兩部電影的定位都是壹種克制、隱忍、悶騷的講述方法,對比“接觸未來”2小時的片長(也把故事講圓了),“星際”近三小時的片長,就太讓人難以容忍。即便開頭需要交待並渲染父女親情,也沒必要占用這麽長的時間,依諾蘭的掌控能力,完全能用其他的方式把“父女情”這個元素交待夠,而不至於這麽冗長乏味。

就個人喜好與評判角度而言,“星際穿越”的這壹次太空遠航,可以算得上是最吊絲和最不激動人心的的遠航了。由壹個已經半倒閉的山寨“NASA”籌備,僅有的幾個宇航員也已經在地球時間10年前就上天去了還未回來。所以這壹次出發,不再有總統激動人心的致辭,也不在有五軍儀儀仗隊的歡送。再加上諾蘭把感情戲立足點放到到了(兩對)父女的關系上面,使得這壹次遠征有壹股濃濃的悲傷滋味。再加上前文說過的電影開端過於冗長乏味的前戲,當邁克爾凱恩的旁白出來時,雖然是節奏鮮明、意境強烈的壹首詩,我卻差不多快要犯困了。

電影中各個角色的性格不夠鮮明也是我對“星際”略失望的重要原因。“征空”無論從實際的項目操作到電影藝術塑造,都是壹個團隊活計。無論主角、配角,人是很多的,而且人的不同性格的元素(包括職業技術差異)都應該是很豐富的。就以往的太空片,角色性格都是很多樣性的。無論作為主角的上天宇航員們還是作為配角的地勤人員們,如果回憶之前的太空片,都能說出若幹個性格各具特色的角色。但,“星際”在角色多樣性的塑造上,沒有做好。除了馬修、布蘭德父女,其他還有角色的性格有存在感麽?

當然,妳可以說,這部電影的角色本來也比較少。但問題在於,同飛船上天的兩個技術人員(壹黑壹白)也同樣沒有啥存在感。這就只能說是個敗筆了。畢竟,上天的太空小組,在太空電影的架構中肯定是焦點團隊,無論做為主角配角,他們的成員之間的性格沖突與豐富,才是故事看點。這幾個沒塑造好的角色,反而不如兩臺智能機器人(除去沒出聲的基普)存在感強。

最後說說庫珀,馬修塑造的這個男壹號。說實話,這大概是我看過的“太空片”裏最吊絲、最苦逼、氣質最差的“宇航員”了。遙想馬修當年,1990年代中後期到本世紀初,年青時代,臉英俊,身材好。也壹直是走型男路線的。對於接商業元素豐富的角色也不拒。而且還曾經主演過《撒哈拉》這種純賣肉,賣效果的標準商業片,結果成了爛片。

但壹直沒大紅後,人到中年,轉型文藝路線,還得了奧獎後。馬修是徹頭徹尾把“演技”往文藝的路上去靠了。這在個人發展是好事,不過我覺得,這個表演方式加上庫珀這個角色定位,卻太不具備可看性了。看網上評論,有N多影迷朋友被他表演的小細節給感動了,對,這個角色是“父女親情”主題定位的具體化。不過在看電影過程中,壹直聽著他含混不清的哭腔發音,看著他悵然若失(包括還沒上天的時段)半張著的嘴,和那壹臉苦逼表情。我都想問,末世救贖的重任,交給這樣壹位船長,可靠麽?(當然,這個角色在電影中設定是正常的,地球上只有他是最後壹位實際操作過飛船的宇航員了。)

不過這太讓我這類對於“太空片”和“宇航員”群體有特定英雄情結的的觀眾看了發悶。“宇航員”群像應該是什麽?無論是在實際當中,還是電影銀幕上,這壹個經過了層層選撥、千捶百煉鍛造出來的群體,放在任何壹個種族或者國家中,代表的都是以下壹些特質:忠誠、責任、勇氣、犧牲、奉獻、引領……

“Captain”和“ Pilot”這兩個詞,不僅僅是只具有崗位分工上的不同,它們還代表著領導團隊遠航。如果放在美國的語境下,這個群體任何人單獨站出來,都是壹個“美國隊長”式的形象代表。

所以他不應該這麽苦逼,而且壹直苦逼。我想說的是,庫珀轉行當了多年農民,又單親父親,照顧兒女,親情表現多於職業素質是正常的。如果把他設定成心類意冷,不想上天,和家人壹塊呆在地球壹塊等著末世到來也正常。或者就讓他在“被逼”接受任務後恢復了作為壹個“宇航員”的本來性格,堅毅、果決的上天完成任務。也可能好看些。像現在這個設定,讓他領受了任務,又壹步三動搖,實在是讓“太空英雄”這個特定群體形象的我,難以適應。

關於“團隊群像”和“太空英雄”角色的設定,可以對比看看相對寫實系的《征空先鋒》、《阿波羅13》、《太空牛仔》。那裏面的群像塑造就很豐富。角色的塑造和戲份多少不是必然相關的。無論是正當年華的空軍飛行員,還是退休返聘的大肚禿頭老宇航員,戲多戲少的,都很有存在感,性格鮮明。而關於家庭親情和英雄形象的戲份塑造,實際《阿波羅13》和《絕世天劫》這兩個壹寫實,壹煽情的不同代表,也做得很好。沒有“星際”這麽苦逼。

諾蘭以往的電影(指他進入了好萊烏制作體系後的作品),都是壹場場漂亮的型男秀。除了看他的電影的故事和人物,由於他選用的演員都是型男,無論是年長成熟的利安尼森、渡邊謙,還是年輕帥氣的貝爾和狼叔、小李,擬和是粗糙威猛的湯老濕。個個都具備搶眼的外型條件。甚至連我自己的評價體系中最不重看的《盜夢空間》,在視覺上,也是壹場頂級的男裝秀。

這也是我喜歡諾蘭電影的壹個重要元素。不僅僅是故事、人物、情感、哲學思考這些形而上的東東,單純滿足視覺消費快感,也是原因之壹。

馬修有著不亞於上述男星的外形條件和氣質,但可惜的是,“星際”裏的“宇航員轉業農民的設定+父女悲情+末世的克制隱忍”讓這個角色故意設置成了“苦逼+吊絲+潦落”的形象。如果說前面“農民”階段是這形象也還罷了,問題是接受了飛行任務後,仍沒有壹個形象氣質上的明顯轉變,而且他文藝範的表演更使角色悶騷,就很讓我難受了。

至於片中的兩位女角,海瑟威和查斯坦,戲份和角色定位受制約再加上形象上有意的草根化,無論她們在具體的表演細節上如何出色,實在是讓我看了難以留下深刻印象。不提也罷。

歸根到底,《星際穿越》是壹部對得起票價的電影。它不拍3D,實景特效,完整的結合“硬科幻”理論與藝術鏡頭表現,豐富、完整、首尾銜接的故事,都是“對得起票價”的原因。

但它肯定不是諾蘭的出色作品(或許這個故事這種隱忍、克制、悶騷的表現方式導致?),在我個人的評價譜系中,甚至低於《盜夢空間》,更遠低於“”蝙蝠俠系列。(在我個人的評價譜系中,蝙蝠俠系列的品質高於盜夢,盜夢只是拍好了壹個概念)

諾蘭只是壹個樹立了個人特色,正在成長中的中生代導演。接近於王,距神還遠。況且要對諾蘭造神,也不應該是由《星際穿越》來完成這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