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部成功的驚悚片,並不是單純的感官刺激,而是要從精神上賦予觀眾恐怖體驗。《八面埋伏》的劇情其實很老套,緝拿罪犯的聯邦探員卻被兇手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故事我們已經在好萊塢電影中無數次的看過,但本片上映後卻得到大部分觀眾的壹致叫好,成功的關鍵,便在於它出色的劇情編寫。電影在開頭簡單引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便直奔主題而去,依靠第壹位聯邦探員的突然死亡引起觀眾註意,接下來發生的壹次次兇殺案環環相扣,帶領觀眾步步深入,欲罷不能。如同本片的英文名“MindHunter”所表達的含義壹樣,影片大部分時間都站在精神的層面上展開兇手與探員之間的“貓鼠遊戲”,兇手根據探員的精神弱點布/下殺陣,
並在每壹次行動過後揣度對方的心態從而制定下壹步的計劃,屢屢得手;而探員們壹方面要努力分析兇手每次給出的提示從而化解殺機,另壹方面還得估計兇手的下壹步行動計劃以求防備。除此之外,觀眾也並非這場***殺陣的旁觀者,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會陷入到編劇撒下的天羅地網之中
影片故事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細節給出了很多暗示,它在不斷引導觀眾將劇情推演到錯誤的方向,而後又出其不意,讓人恍然大悟。 劇情的迂回起伏令觀眾始終無法判斷誰才是真正的兇手,此時仍在繼續的兇殺案,便將整體氣氛營造得愈發詭異。雖然沒有太多恐怖的情景出現,但畫面上的某壹處黑影,壹扇大門,壹只匆匆經過的小貓,都讓人不寒而栗。在看過影片結局之前,相信沒有人能猜出真正的兇手。
作為壹部群戲,《八面埋伏》的演員陣容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牌,但演職陣容也並非等閑之輩。曾與***迷湯姆·克魯斯在《壯誌淩雲》裏演對頭戲的壞小子瓦爾·基默在本片中飾演七位聯邦新探員的訓練負責人,可惜他只在影片開始時露了壹小臉;片中飾演鮑比的演員艾恩·貝利正是《兄弟連》裏的大衛·韋伯斯特;而那位派來監督負責人的黑人探員的飾演者LL酷J除了演戲之外,還是說唱明星。
至於影片的導演,芬蘭人雷尼·哈林,相信老影迷都不會陌生,他早年的作品《虎膽龍威2》、《絕嶺雄風》時至今日仍是碟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可惜後期開始走下坡路,《八面埋伏》之前的四部作品部部賠本,以至被傳媒稱為“票房毒藥”。這次的《八面埋伏》應該算是雷尼·哈林這幾年最優秀的作品。影片於2003年就已完成,可發行環節卻出了問題,上映日期壹拖再拖,最後,出品方帝門影業索性宣布無限期推遲,讓人遺憾。到2004年為止,該片僅在北美地區作了小規模的點映。據說小規模點映後制片方根據觀眾的意見對故事的結局做了約20分鐘的修改,如今我們看到的結局,可是和原始版大不相同。
這是雷尼哈林2004年的巨著,號稱是他的翻身之作。我不認識雷尼哈林,這也是頭壹次看他的片子。有人說本片看起來很像抄襲《致命ID》,抄不抄襲並無所謂。不管別人怎麽評價本片,反正我是在打開這部片子十分鐘之後便再也舍不得關住了。
本片應該算是部驚悚片,但是裏面也有懸疑、恐怖、犯罪、動作、血腥等各類元素,尤其是片中的殺人方式,的確讓妳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向來自詡看恐怖片沒感覺的我,這次也被弄得心驚肉跳。當影片進入第三十分鐘的時候,本片的第壹個情節點到來了,J.D.,這七個年輕特工的頭兒,被壹瓶液氦活活凍成了碎片,他也成為了第壹個受害者。此事件標誌著原本僅是壹次模擬的犯罪,已經演變變成為真正的屠殺。當妳看到J.D.身上那壹塊塊凍肉的時候,不知有何感想,尤其是在超市中再看到雙匯冷鮮肉之類的東西時。
殘忍的屠殺顯得像是場事故,不過在場的每壹個人都知道,這是某人的陰謀。導演給了觀眾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十分鐘之後,另壹場屠殺已經不知不覺地結束了,大家所能看到的,只是雷夫死後給大家延續著的恐怖。除了雷夫,每個人都從喝了咖啡後的昏迷中醒來(其實這裏也能看出破綻,這時候有人不在場)。當鮑比試圖把雷夫叫醒的時候,最恐怖的壹幕發生,雷夫的頭從身體上掉下來,掉到文斯的輪椅上,而且雷夫的屍體上沒有壹滴血,他的血事先已經被兇手放光了。這兩種死法真的是堪稱恐怖、惡心、令人作嘔。在這種恐怖氛的縈繞下,又有兩個人幾乎被電死。當加布將電閘關住,大家以為壹切都結束了的時候,鮑比卻在關水閘的時候被三根利箭穿透胸口。這種死法與前兩種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也許是導演怕影片太過恐怖,會把觀眾嚇著,所以才特意安排了這麽壹場不算太恐怕的死亡。
情節繼續發展,在影片開始壹個小時左右的時候,應該算是進入到第二個情節點。幸存者為了查出真正的兇手,做了壹次血液測試,結果莎拉中選,不過眾人卻沒有任何可以指控莎拉的證據,而且莎拉殺人的動機也太過牽強。莎拉卻在自己受冤之時發現了眾人死亡的***性,原來殺手正是利用這九個人各自的特點來實施自己的殺人計劃。看到這裏,每個人都知道,離揭秘不遠了。莎拉受冤這個事件到底算不算是第二個情節點,因為後面還有壹件事情,那就是七名特工的教師哈裏斯。正當大家在互相猜疑的時候,哈裏斯的聲音突然響起,他的壹番話讓每壹個人都立刻認為他是兇手。離電影結束還有半個小時,難道這麽快就要揭秘了?眾人跟著哈裏斯的聲音找到了他的屍體,原來他也是壹名受害者。真正的殺手繼續隱藏在眾人之中。之後的情節就是揭秘了,當莎拉以為她結果了真兇,救下了盧卡斯之時,卻發現盧卡斯才是真正的兇手。情節的安排的確出人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盧卡斯的殺人動機實在顯得有些蒼白。
當真兇浮出水面,緊張刺激的情節也就結束了。幸存者順理成章地殺掉真兇,然後獲救,最後出字幕,電影結束。本片真的讓人感到興奮,情節雖然不夠盡善盡美,但也可稱得上懸疑片中的上乘之作。殺人手段的血腥、恐怖,的確令人膽寒,感官上也極富沖擊性,算是壹部非常另類的視覺盛宴。
《八面埋伏》(MINDHUNTERS)又叫《死亡特訓》,是比較好的壹部懸疑驚險片,研究分析壹下影片的故事及懸念設置,對懸疑電影和小說寫作應該有借鑒價值。
壹個美國特種部隊小組來到壹座封閉的小島進行代號為“MINDHUNTERS”的模擬訓練,結果訓練演變成了壹場真實而可怕的謀殺。特訓小組成員壹個接壹個遭到暗算,並神秘死去,而兇手似乎對每個隊員的習性都非常熟悉,並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嗜好和弱點來暗中監視、遙控,設置陷阱,實施謀殺。在事件的過程中,墻上的掛鐘起著暗示的作用,每當時針指向壹個整點,便是某個人的死期來臨。——比如兇手知道他們中的壹個女人有煙癮,於是就丟了壹盒煙在她經過的路上,女人忍不住煙癮撿起煙吸了壹口,身體便迅速溶化而死亡——原來煙裏已經被註入了高濃度的硫酸類液體。
恐怖與危險籠罩著整個小島。幾個人開始彼此猜忌懷疑,以至互相爭鬥,因為兇手就在他們之中,誰都可能是兇手,誰都可能不是兇手。4個小時過去了,死亡並沒有停止,原來的7個人只剩下了3個人……
為了延緩兇手作案的時間,更為了揭露兇手,其中壹人將墻上的掛鐘撥慢了10分鐘,並在指針上塗了熒光粉。兇手在偷偷撥回指針的時候,手上便留下了熒光粉的粉末,也留下了罪證。
看了這個電影,第壹個感覺是,其實懸疑電影(包括小說)對所謂事件的真實性要求不必苛刻,比如這個電影,也許前提就很難說真實——即使在壹個封閉的小島,難道就沒有通訊聯絡?兇手怎麽就那麽容易混入到特訓小組?就像《24小時》裏的恐怖分子輕易地進入國家安全系統,明知不合理不可能,但觀眾卻能乖乖地被吸引甚至參與到故事和懸念的情境之中,這如同玩電子遊戲,如果這個遊戲為我們設置了很多有意思的關卡或者緊張的懸念,我們就會玩得津津有味,甚至在某壹瞬間忘記了遊戲本身。這就是懸疑電影的魅力所在。它不要求妳拘泥於真實的前提,它只需要妳細節的以假亂真。我相信如果不將電影看完,觀眾很難知道誰是兇手。這應該是研究恐怖懸疑小說的人應該好好學習的地方。我們有時候過於追求故事的真實與合理性,而忽略了關鍵細節的逼真和由此產生的懸念的富有想像力的鋪墊。這裏的邏輯不是以真實為宗旨,而是以自圓其說為樂趣。
從技術角度說,電影的視覺效果非常強烈,明暗分明,音響也非常到位,使聲音色彩渾然壹體,增強了影片驚險懸疑的氣氛。導演是芬蘭人雷尼·哈林,他早年的作品是《虎膽龍威2》《割喉島》,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曾被電影界譏為“票房毒藥”。《八面埋伏》是他的翻身之作,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
評論選摘
正方:
本片沒有把連環殺手類型變出任何新花樣,但它能娛樂該類型的擁躉。這是壹次快節奏的驚魂旅程,定能讓雷尼·哈林鹹魚翻生。——celaw21
超級偉大的片子,《絕命終結站》(Final Destination)系列後的最棒殺人場面!——jmcgee-1
反方:
導演不在乎故事線,所有的角色都談不上立體感,本片比雷尼·哈林的《水深火熱》更糟糕,盡管那部電影已經堪稱天神級屎蛋作品。——underfire35
開局不錯,但電影很快就開始走下坡路,看不到什麽可信的元素,瓦爾·基默仿佛夢遊,克裏斯汀·斯萊特臉上寫著“我就是為了錢拍這部戲的”……誰還敢再讓雷尼·哈林坐在導演椅上?——Andreas Sven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