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花為媒》的觀後感

《花為媒》的觀後感

當品味完壹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壹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何不寫壹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花為媒》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花為媒》的觀後感 篇1

古語,以花為媒,即為花下定情。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征,花前月下更是對男女甜蜜恩愛的完美詮釋。《花為媒》是著名評劇代表作,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上看見了《鬧洞房》的選段,那精妙絕倫的唱詞,壹下子便把我吸引住了。演員眉梢的壹顫,嘴角的壹提,無不充滿著神韻,唱詞對仗工整,合轍押韻,讀來已是口齒生香。於是急著找《花為媒》的全劇,卻意外的找到了1963年拍攝的電影版《花為媒》。這壹新壹古的兩個時代,同壹個故事,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跳出這口齒生香的唱詞,我看到的壹種時代的前進,思想的升華。

古以舊花為媒,今則以新花為煤。

以花為媒中的“花”可以理解為壹種觀念或是制度,是壹種世人普遍對婚姻價值的理解。在原著中,故事的男主人公王俊卿同時喜歡上了李月娥和張五可,於是原著以壹夫二妻的結局結束。在與作者同代的評述中認為這是壹個“圓滿的大結局”,而在1963年拍攝的電影中,導演與編劇加入了賈俊英這個角色,使原本的壹夫二妻變成了兩對佳偶。從新舊兩劇的比較之中不難發現,這個“花”有了壹個質的飛躍。從“舊花”對壹夫二妻制的.認可甚至是推崇,到“新花”對壹夫壹妻的贊許,對情感專壹的崇尚,我們可以看見的中國整個社會的婚姻價值觀的改革縮影。可以說是婦女的解放,也可以說是家庭的解放,或是整個中國社會的進步。以“新花”為煤,是以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觀念為媒。是不單單包括女性本身,而是壹種全社會範圍內興起的對平等的推崇,對婚姻的尊重。

古以他花為媒,今則以己花為媒。

在人們所認為的古時的婚姻必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的門當戶對,反而子女自己的意願被放在了整場婚姻的最後。如果說,以花為媒中的“花”理解為對婚姻的意願,那麽在原著中更為註重的是父母,門戶等“他人”的意願,而在改編後的電影中,由於賈俊英的加入,使子女本身的意願對整個故事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俊卿對李月娥心生愛慕,於是拒絕與張五可的親事,這便順理成章的有了賈俊英代替王俊卿與張五可相親的情節。然而此時,“他花”卻決定讓王俊卿迎娶張五可。在著名選段《鬧洞房》中,李月娥為了嫁與王俊卿,搶先將花轎擡入王家。這是對“他花”的強烈反抗,對自己心意的追求。而更有趣的是張、李二人在洞房中的見面,本是水火不容的兩人,反像壹見如故的友人,心中對彼此都是誇贊不斷,偏有點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情愫。

無論是李月娥的敢於反抗和敢於爭取,還是兩個女子對彼此的惺惺相惜,張五可對婚事自己做主的心氣。是整個故事建於男子之上,而成為了對女子的歌頌與贊美。男子也不再統領女子的價值觀,女子從思想上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判斷與取舍。使“己花”不但顯露於對婚姻的追求上,更有女子對整個人生的態度與理解。

最後,我不得不提的是作為評劇電影,整部戲曲中令人贊許的唱詞。簡單親切,帶著市井味道的小幽默。我想《花為媒》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為評劇所特有的詼諧與輕松,不是義正言辭,也不是嚴肅認真,而是從心裏透出的那種風趣與貼近生活。

以花為媒,以新花為媒,以己花為媒。寒來暑往,日月如梭,經典依舊有在傳承,然而在時代的大潮中,經典被披附了新的含義,被寄予了新的希望,從而擁有了全新的力量!

《花為媒》的觀後感 篇2

壹聽《花為媒》這個詞,很多人第壹反應是“(呆)這是啥”;我說是評劇,第二反應就是“(哭笑不得)不想看”。

不黑不吹,只要妳前十分鐘看進去了,再開適度的腦洞,這部戲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鳳霞、趙麗蓉…各個藝術水平都不低,她們湊到壹起,這出花為媒熱鬧有趣、情節曲折又柳暗花明。

雖說是新中國成立後改編過的,甚至不壹定是個真的佳話美談,但是裏面的三觀可是相當正的。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壹般的電視劇裏都是這樣的,為了賺錢不顧感情而說媒的媒婆,頑固不化的家長,壹對被拆散的鴛鴦愛侶。男子和素未謀面的千金拜了天地,女子上了滿臉橫肉的富商巨賈的花轎。即使有壹場私奔,也都是以香消玉損作為故事的結局。

而在花為媒的故事裏,他們反倒是逆其道而行,支持女兒先斬後奏的母親,風風火火直闖洞房的張五可,毫不示弱的李月娥,靈機壹動的阮媽……女子反倒是刻畫的比男子要更為鮮明更有個性。

而且在這個故事裏,還會有人害相思病,還會有人為了愛人不顧壹切地去對抗家長,還會有兩個本應是情敵的人相互欣賞之後去唾棄腳踏兩條船的男人。

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聽說過有人因為思念自己的愛人思念成疾。也許是因為現在的通信太發達,我的思念之情通過微信、QQ、短信就可以傳達給ta。

但是我反而覺得主要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愛情是浮躁的,壹生會遇到太多的人,會有太多次的心動,也會有太多的雜念,“壹生壹世壹雙人”也許只存在於熱戀期吧,到了厭倦期恐怕是希望對方犯點錯誤好讓自己光明正大的解脫。

在高中的時候,我覺得愛情應該比父母重要,畢竟愛人是跟自己壹輩子的人。於是見到為了自己的父母去放棄真愛的人,就會心生不解和鄙視。

隨著年齡增長愛情觀會變化,到現在我只能說佩服有這種勇氣的人,我不知這是赤子之心還是壹種帶著叛逆的抵抗封建禮教的行為,比如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那次離家出走,這些我是佩服的。

在全劇的高潮就是張五可闖洞房和李月娥對峙的壹段。兩個穿著嫁衣的女人見面,氣勢洶洶,誰也不肯示弱,相互壹段對峙後,本應是情敵的二人反倒是互相欣賞起來——妳是比嫦娥還要完美的女子,妳是個壹見就讓人愛到心眼裏的女子啊……講真,至今沒有見過情敵見面相互生出好感的場面,甚至讓人嗅到了壹股百合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