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謎,希特勒為什麽突然停止裝甲部隊的進攻?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謎,希特勒為什麽突然停止裝甲部隊的進攻?

希特勒之所以下令停止裝甲部隊的進攻;我們從軍事、政治和結果三個方面來分析;

1軍事考慮

首先,希特勒認為這次恐慌襲擊的勝利在握。雖然目前勝利在望,但戰鬥還遠未結束。法軍在艾納河和索姆河左岸建立了新的防禦陣地,下壹個重要目標仍在等待德軍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裝甲部隊在主要進攻方向保持不可阻擋的進攻勢頭。

其次,敦刻爾克地區到處是泥漿和溝渠,不利於坦克作戰。他自己壹戰的經歷證明,裝甲部隊不能用在沼澤裏,那樣會損失巨大。而且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德軍坦克的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大部分都需要修理。冒險可能會導致額外的損失,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攻擊。

另壹個重要因素是德國人內部的權力鬥爭。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眼看著英法聯軍主力全軍覆沒,急欲從陸軍手中搶奪頭獎。他給希特勒發了壹份電報,建議把這個任務交給空軍,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空中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包圍的任務,但他無疑高估了自己軍種的力量。希特勒還想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以備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軍時使用,同時想給自己的心腹壹個升遷的機會,壓制軍隊的囂張氣焰。

希特勒的命令被許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任意幹涉軍事指揮的愚蠢命令,是西線1940戰役中唯壹的重大失誤。

然而,有證據表明,德國空軍在後來的使用中沒有發揮出全部實力。壹些德國空軍將領後來說,希特勒在這方面像阻止地面部隊壹樣限制它。所以希特勒的軍事原因背後應該有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2.?政治考量

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海灘參觀時,扔掉了書籍、照片、破鞋、槍支、自行車等物品,他說:“讓敗軍回家,讓人民看看他們被打得有多慘,總是好的。”他還說,他故意原諒了英國人。他抱怨說:“丘吉爾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故意沒有在英國和我們之間制造不可彌補的鴻溝。”

以下五點是政治問題:

(1)“偉大計劃”

希特勒已經在《我的奮鬥》和第二本書中擬定了他的“全球征服計劃”。第壹步,廢除《凡爾賽條約》,擴充軍備,建立包括所有德意誌殖民地在內的“大德意誌帝國”。第二步,爭取與英、意結盟,與法國“算賬”,打敗它或將其降為小夥伴的地位。並東進,征服蘇聯,解決“生存空間”問題,建立大陸帝國。第三步,讓德國成為“世界強國”和“艦隊強國”,在公海上與美國抗衡。他想把計劃付諸實施。

希特勒壹直把與英國的聯盟作為實現其“計劃”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國可能在美蘇挑戰下支持德國的反* *反蘇征服戰略,同意與德國劃分勢力範圍,即德國壟斷歐洲大陸,英國統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國會同意德國的要求。他相信自己軍隊的實力和德國閃電戰的威力已經被全世界看到了。裝甲兵的威懾力、強大的空軍和訓練有素、技術精湛的空降兵也備受矚目。雖然海軍不如英國,但潛艇始終是壹股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認為他的實力自然高於英國,英國人會在他走了這麽好的壹步後妥協。

希特勒沒有進攻敦刻爾克。也許在他看來,他和丘吉爾有著相同的思想基礎,那就是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放出消息說他願意真誠地與英國談判。聲稱他的“目的是在不損害其尊嚴的情況下,在可以接受的基礎上與英國講和”

然而,英國人被希特勒愚弄了,慕尼黑政策給大英帝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丘吉爾比他的前任更聰明。他再也不敢坐下來和希特勒談和平。而是抓住機會撤回有生力量,以便日後復仇。

(2)貴族種族

希特勒想讓戰敗混亂的德國在陽光下占據比以前更大的地位,建立壹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應該以種族為基礎,包括當時生活在德國的所有德國人。在希特勒的納粹種族理論中,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僅次於德國人的優秀種族,也是英國人需要的對象。

就個人而言,希特勒報告了對英國的特殊感情。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拜訪了倫德斯特總部(倫德斯特指揮A軍,是包圍敦刻爾克的盟軍總指揮官)——並發表了講話。當時,時任倫德斯特總部作戰部長的布盧姆昆特裏特對元首的講話進行了錄音,其中包含了驚人的內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對英國的看法。他贊美大英帝國,談到英國存在的必要性和對世界的貢獻。他還將大英帝國與天主教會相比較,認為它們是世界穩定的因素。他說他對英國要求不多,只要英國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他甚至表示,無論何時何地,英國遇到困難,德國都會提供軍事支持...多麽驚人的話!至於殖民地,他認為如果能歸還就好了,但這並不重要。他指出,殖民地只是壹個聲望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很難守住。很少有德國人,高貴的雅利安德國人,想住在熱帶。

他放了英國人,是想對他們手下留情,給以後的和談留條後路。

(3)實際困難

當然,他也考慮到在英倫三島登陸確實很難。英吉利海峽以其大風大浪而聞名。況且英國擁有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皇家海軍,連皇家空軍在當時的西歐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屈壹指的,而且英國通往歐洲大陸英倫三島的航道布滿了水雷,使得在英國本土作戰異常困難,雖然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說:“英吉利海峽終究不是壹條河!”長途奔襲,武器裝備和人員難以快速穿越英吉利海峽,運輸到英倫三島。希特勒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很難發揮全部實力。既然難以登陸,不如放英國人壹馬,讓英國人在“體面”的情況下與自己恢復和平。所以他下令停止前進。

(4)避免兩面作戰

壹戰期間,德國兩條戰線作戰,深知兩條戰線作戰的艱難。希特勒曾強烈批評凱撒·威廉二世說:“德國如果不奉行世界政策,不與英國為敵,就不會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被打敗。”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最好留在島上,不要管歐洲大陸。

當希特勒決定進攻西歐時,他並不想入侵英國。他相信壹旦法國戰敗,英國會接受和談。按照希特勒的意圖,法國戰敗後,下壹個征服目標應該是蘇聯,但他回頭向東進攻時,必須保持西線的平靜,而德國絕對不希望兩線作戰。再看西線,只剩下壹個英國,似乎岌岌可危。如果能通過外交手段讓它屈服那就更好了!

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經濟上,英國都不再是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但是它的威望還在,它還有很強的榮譽感,至今如此。如果敦刻爾克的30多萬英軍被俘,英國人會認為自己的榮耀被玷汙了,他們會想盡辦法報仇雪恨。如果他們留下,至少英國不會更恨德國。

(5)來自大洋彼岸的威脅

希特勒不僅想要歐洲霸權。他想要全世界,想要成為全世界的主人。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總是讓人頭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和豐富的資源。德國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穿越太平洋。德國以其陸軍和空軍為榮。如果能爭取到同樣是優秀人才的英國人,得到強大的英國海軍,大陸以資源和腹地支撐海洋,海洋以海權和機動性輔助大陸,然後我們就以這種巨大的合力爭奪世界...太棒了!英國不會拒絕這樣的未來。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被他罵只會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大英帝國繼續與納粹帝國戰鬥到底。

敦刻爾克大撤退後,丘吉爾首相立即在下議院發表講話:“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描繪成壹次勝利。撤退不能贏得戰爭。.....德國人拼命想在海上擊沈數千艘滿載士兵的船只,但是被擊退了,他們被打敗了,我們退出了遠征軍!.....我們永遠不會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帶著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上戰鬥!在空中戰鬥!無論付出什麽代價,我們都要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絕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的打地板的話語,表明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鬥,意味著德國必須以強大的海軍和強大的空軍作戰。雖然敦刻爾克是盟軍失敗的巔峰,雖然德國的失敗在當時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最終的失敗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3.結果

不管希特勒是出於什麽因素下的命令,英法聯軍還是發生了奇跡。使30多萬英法聯軍得以幸存並逃往英國。四年後,正是這支軍隊逃到英國,在諾曼底登陸,成為最終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棄追擊敦刻爾克潰敗的聯軍可能是希特勒做的最錯誤的事情。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不能撤出英國,只剩下童子軍對抗德軍入侵,未來戰局發展難以預料。對英國來說,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但是,歷史是客觀的,不允許假設。歷史往往在許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前行。

結論從以上可以看出,希特勒當時停止移動的動機並不單壹。首先有軍事上的原因:法國北部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壹次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此外,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在敦刻爾克消滅盟軍,而敦刻爾克周圍的地形全是沼澤和低窪地區,不利於裝甲部隊的推進,因此不需要裝甲部隊遭受損失。

其次,是更重要的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通過讓英國遠征軍逃跑來贏得英國的好感,從而與英國達成協議。二戰爆發後,納粹德國從未放棄與英國媾和的意圖。就連丘吉爾也承認,法國戰爭後,德國試圖與英國媾和,希望在囊括西歐大陸後,開戰進攻蘇聯。所以和英國講和可以解除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