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片中演員90%是導演親戚,壹波“虎”操作後,竟拍出國產片良心

片中演員90%是導演親戚,壹波“虎”操作後,竟拍出國產片良心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壹部精彩電影推薦

在近期的豆瓣電影口碑榜上,有這麽壹部影片引起了皮哥的註意。

它是榜單上唯壹壹部國產片,但似乎也是最“不起眼”的壹部影片。

沒有耀眼的明星陣容,演員大多是毫無表演經驗的素人,其中90%還是導演找來自己的親戚參演。

更沒有強大的制作班底,拍攝過程中有好幾次因為資金不足,影片差點中斷拍攝。

但這麽壹部看上去名不見經傳的影片,卻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2019年的戛納電影節,作為“影評人周單元”閉幕影片的《春江水暖》,在放映結束後獲得在場人士的壹致好評。

作為單元評委兼藝術總監的查爾斯·泰松更是不吝贊美之詞,稱本片為壹部“妳從未見過的中國電影”。

幾個月後的西寧First電影節,《春江水暖》又斬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大獎,再次證明其東西貫通的文化魅力。

這部影片究竟有什麽獨特之處,讓各大電影節對其這般情有獨鐘?

翻開導演顧曉剛的履歷,皮哥驚訝地發現,在拍攝《春江水暖》之前,顧曉剛僅僅拍過壹部紀錄片。

據導演本人透露,影片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內在表達,都是中國山水畫給予了他直接的創作靈感。

“散點透視”的畫法、“氣韻生動”的神態,中國畫的種種特質,都被導演巧妙糅合進這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故事之中。

影片在顧家老太太的70壽宴中拉開序幕,在壹派熱鬧喜慶的氣氛中,老太太突然中風,被緊急送到醫院。

雖然在經過救治後老太太得以出院,但她老年的癡呆癥狀也越來越嚴重,生活難以自理。

原本平靜的生活被這場意外打破,老太太的四個兒子不得不面臨這樣壹個棘手的現實狀況,那就是母親的贍養問題。

老大和妻子經營壹家餐館,生意還算紅火,生活條件算是兄弟四個裏最好的。

但壹頭周旋於忙碌的生意,壹頭還要照顧老人,把擔子全都撂給老大壹家,於情於理也說不過去。

以打魚為生的老二,日子只能說勉強還過得去,況且他和妻子還要為了兒子陽陽的婚房攢下足夠的積蓄。

如今由於房子拆遷,他們壹家三口都暫時住在漁船上,把老母親接到船上來住,也不太現實。

老三的情況是最讓人頭疼的,在外面欠了壹屁股債,老婆也跑了,還丟下壹個患有唐氏綜合癥的兒子。

不僅要躲債,還得照顧兒子的起居,焦頭爛額的老三哪裏還能擔負起照顧老母親的重任。

老四更不是壹個值得托付的人,作為家裏的“老小”,他從小就是在精心庇護中長大,根本不懂得何為責任,何為擔當。

如今三十過半,還沈溺在自己的世界裏隨心所欲,像個半大不熟的孩子。

在現實的窘境裏,老母親成了壹塊“燙手山芋”,四個兒子雖然有心要盡孝道,卻又受制於現實的難處而難以圓滿。

借由這麽壹場無法預知的意外事件,中國式的家庭觀念在時代的日新月異中,遭受著猛烈的“撞擊”。

比如老話常說的“養兒防老”,擱在本片的語境裏卻是這般苦澀。

因為母親的贍養問題,兄弟之間平添諸多煩惱,最終把母親送到養老院,似乎成為他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佳選擇”。

再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來就是很多家庭遵循的“金科玉律”,但如今在時代的沖刷下,也不再被奉為信條。

老大的女兒顧喜不願聽從父母的安排,而是與有著同樣抱負的英語老師江壹走到壹起。

大兒媳以半威脅的口吻強迫女兒分手,顧喜毫不妥協,竭盡所能捍衛著她所珍視的愛情。

導演借助以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筆法,透過顧家四兄弟彼此關聯的人生際遇,描繪出壹幅極富生活氣息的當代版“富春山居圖”。

最讓人驚嘆的是,導演在形式上大膽吸收中國山水畫的美學風格,嘗試通過極富民族氣韻的長鏡頭,將中國畫所追求的“氣韻生動”傳達到電影影像當中。

提到長鏡頭,壹般在電影中會有這麽兩種呈現形態。

壹種是為了增強戲劇性和臨場感,比如今年在國內上映的《1917》,“壹鏡到底”的長鏡頭跟隨主人公經歷種種生死考驗,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沈浸感。

另壹種是捕捉真實的時間流動,在冷靜、旁觀的鏡頭裏體會生活的萬般滋味。

侯孝賢正是這壹類風格的代表,比如以19世紀末老上海為背景的《海上花》,就是由40余個長鏡頭構成。

在這壹個個古色古香的長鏡頭裏,我們看到了這群女人的悲歡喜樂,看到在紙醉金迷下 情感 的暗流湧動。

從這方面來講,《春江水暖》無疑深受侯孝賢的影響,導演本人也毫不掩飾對侯導的崇敬。

就像開場老太太的壽宴,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了《海上花》。

同樣是昏暗的光線,同樣是在壹個不間斷的長鏡頭裏,攝影機流連於宴席的各色人物之間,呈現了壹幅非常生動的人物群像。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片中的長鏡頭幾乎都是以由左至右的方向移動,人與景渾然壹體,猶如壹幅正在徐徐展開的卷軸畫。

比如片中顧喜和江壹這對戀人在河堤散步,鏡頭與他們若即若離,不動聲色的追隨著他們的身影,將河岸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

借景抒情,移情於景,在四季交替的時間流動中,我們能感受到其中回味悠長的生活況味。

影片最後,老母親舊病復發,還是沒能捱到春天的到來,在冬天的尾聲中悄然離世。

生老病死,四季輪回,這本是生活律動的常態,導演很好的完成了對傳統美學風格的 探索 和嘗試,並包裹進對於生命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對於壹個新人導演來說,能把壹部作品到這種程度,已經足夠驚艷。

但我們也能看到,盡管影片收獲無數贊譽,不少人對這部影片並不買賬。

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影片裏,沒有壹波三折的情節,沒有知名的演員,尤其被貼上“藝術片”的標簽,更讓不少人對《春江水暖》望而卻步。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文藝片始終存在偏見,甚至有人質疑對票房貢獻甚少的藝術片,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在皮哥看來,作為電影藝術發展的重要壹環,藝術片絕對不可或缺。

古今中外那些名垂影史的大師導演,大多都是藝術片創作出身,都在他們的作品裏滲透進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

而且我們也不能忘記,80年代中國電影之所以在世界影壇如此閃耀,靠的正是第五代導演在藝術片上的潛心 探索 。

但在如今的市場環境裏,藝術片很容易被淹沒在追名逐利的喧囂中,得不到投資商的青睞,得不到大眾市場的認可。

就像《春江水暖》,如果不是導演的苦苦堅持,用貸款的錢完成拍攝,這部作品早已半途折戟,更不會有後來電影節上的榮譽傍身。

我們應該慶幸,在這個浮躁的商業化時代,還有人能夠堅持獨立的藝術品格,讓中國電影不至於湮沒在千篇壹律的商業大片裏。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誌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