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達式:
詩歌主要運用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其中描寫和抒情是重點。描寫方法不同,如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有(抒情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在景中惜情,情景交融。因為風景充滿了感情,所以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情詞。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自始至終的共同關懷,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概括後劃分,先風景後感情,再表明自己的誌向,轉場,鋪墊,伏筆。
3.修辭: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 "對偶\" \ "比喻\" \ "擬人\" \ "借代\" \ "誇張\" \ "排比\" \ "重復\" \ "象征\ "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有:富弼興、襯托、比較、渲染、表誌、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顛倒。
5.藝術風格:
包括蒼勁、曠達、豪放、瀟灑、沖淡、沈郁、悲涼、婉約。
3.表情: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壹情景或某壹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就把自己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放在這個情景中,通過描寫這個情景和這個事物來表達。這種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或者借物抒情。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巖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夕陽、夜月、涼風、細雨、野草,往往是詩人抒發感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山火未盡,春風吹又高》,以“原上之草”的頑強抗爭,表達了其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景物(或事物)與情景交融中的情意,是通過對具體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的描寫,間接而含蓄地表達感情的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景物蘊含春雨的喜悅;柳永的《今夜何處自酒醒,楊柳岸,風月殘月》,在對景物的描寫中,蘊含著詩人的悲與不恨。
壹般情況下是寫樂感情的喜景,悲景表達悲情,但也有辦法用喜景寫悲景,或者用寫樂感情寫悲景。比如唐朝的新陳代謝比較渾,《謝挺送別》:“老哥壹曲解船,紅葉青山就沖。離日落醒來還遠著呢,雨下西樓。”聯盟第壹部“紅葉青山”美麗而富有詩意的景色,體現了詩人離愁別恨的情懷。《姜齋詩話》說:“以喜景寫哀歌,以悲景悼念寫樂,其悲與喜會加倍。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和感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場景——自然中或周圍的場景,來喚起感情,傳達給讀者。感情和場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當,他會激起讀者的感情,讓讀者跟他壹起唱。這樣的詩寫得很好,很感人。
對情感和景物的處理不僅僅是詩歌的事情。其他藝術,比如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愛情和風景是配合的。以電影為例。當災難即將發生時,電影往往讓我們看到閃電和風暴,讓觀眾做好心理準備,預見未來的災難。電影裏兩個男女談戀愛的時候,或者情侶新婚的時候,都會去公園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壹派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這種場景協調類似於電影或其他藝術中寫詩。這被稱為“場景襯托”或“場景融合”。
在中國和西方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找到詩人成功處理情感和風景的協調或融合的例子。
以中國的詩詞為例。下面兩句話,把情感和風景搭配的非常成功。
漁翁敖()(宋)範仲淹在擋住了風景,衡陽雁群卻不理會就走了。四邊互相連接。千裏之外,長煙暮合。壹杯濁酒是萬裏的家,而冉彥還沒有回家。管強被霜覆蓋著。人不眠,將軍白發淚。當時範仲淹被派往延安鎮守邊境,保衛西夏。這個詞是他的親身經歷。時間是秋天,地點是霞霞,具體地點是谷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兵人員。他們在萬裏之外離開了家,看到了塞外南飛的大雁,聽到了傷心的吱嘎聲和羌管聲,自然而然地就想家了,可是沒有成功就回不去了。喝混濁的酒使妳失眠。詞中所寫的悲情場景充分契合了當時百姓的心情,情景交融,讓讀者體會到這些戍守邊疆的人的心情。
再看另壹個詞寫壹個快樂的場景:
馮仁松(題酒坊)C宋)玉春日揮金如土,天天在湖邊醉。於謙以前知道西湖路,在酒樓前傲慢自大。在紅杏香中載歌載舞,在青楊影中蕩來蕩去。春風十裏路美麗,頭上的花發偏向。畫舫載春歸,我付湖煙。明天還會帶著殘余的醉意,到湖邊的路上去尋找丟失的花店。
這裏寫著春光明媚時,杏花白楊間,遊人乘船遊覽,飲酒,唱歌,跳舞。讓讀者充分感受到春遊的快樂。
妳也可以用歡樂的場景來襯托人們的悲傷。華茲華斯在《兩個四月的早晨》這首詩中說,在壹個四月的早晨,他和他的朋友馬修壹起去魯。這是壹個美麗的春日,陽光明媚,草地和流水讓人心曠神怡,但馬修停下來嘆了口氣。華茲華斯覺得明媚的春天在野外散步很愜意,就問馬修為什麽嘆氣。馬修凝視著東方的山頂,然後說,這樣的好天氣和美麗的雲讓他想起了整整三十年前的壹天。三十年前,天氣和現在壹樣好,雲和現在壹樣美。他拿著魚竿,去了他女兒的墳前。他的女兒艾瑪還不到九歲。她很可愛。村裏的人都喜歡她,她唱歌。
妳必須像夜鶯壹樣傾聽。但她壹直躺在墓地裏。馬修那天看到了他女兒的墳墓,在墓地的壹棵紫杉樹旁邊,他看到了壹個臉頰紅潤的女孩。她有壹雙美麗的眼睛,頭發上有露珠,胳膊上挎著壹個籃子,步履輕快。馬太說:我痛苦地嘆息。沒辦法。我看了她壹遍又壹遍,卻不想把她當親人。我女兒死的再好,別人的女兒也代替不了她。詩中悼念女兒之死,但寫的是艷陽天、流草、美雲,是情景對比。在美麗的春天回憶悲傷的事情增加了他的悲傷。面對歡樂的景象,詩人感到越來越悲傷。這是壹個快樂的場景對壹個悲傷的場景。
現在我們來看下面這首七絕詩《金墓題》(唐代)。渭水淅淅瀝瀝,六朝鳥鳴如夢。無情是臺城柳,猶是煙籠。莊金陵是南京。六朝有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這六個朝代都在南京建都,時間都很短。六朝以奢華著稱。到唐朝時,六朝已過,其奢已衰。所以唐代詩人遊南京,總要為六朝哀。詩人看到雨過天晴,草長鶯飛,蒼涼衰敗的景象就在眼前,非常難過,認為六朝的奢靡如夢而逝。但來到臺城,看到十裏之外,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繚繞。他以為自然風光還是那麽美,但人事全錯,昔日的輝煌——壹去不復返,又多了壹份悲涼。所以,這首小詩,既有情景襯托,又有情景對比。這樣,兩者的結合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壹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2.在詩歌鑒賞中,空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中所說,有真,無虛;證據就是真理,假支持就是空的;客觀是真,主觀是虛;具體是實,隱者是空;行動是真實的,但言語是空洞的;當下是真,未來是空;已知的是真的,未知的是假的,以此類推。
首先介紹詩歌中的“空”。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畫面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給人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和畫是壹樣的,詩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空”是指妳無法直觀地觸摸到它,但妳可以欣賞那些字裏行間的空靈意象和空靈境界。具體來說,詩歌中的“空”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夢的世界。詩人經常用這種虛無來對比現實。這就是所謂的用虛像表現真實。比如夢裏登高的天目山仙境就是虛像。詩:但現在太陽和月亮照亮了金銀臺,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老虎為他們的琵琶演奏者,鳳凰為舞蹈者,壹排排,像麻的領域,排列著仙女的形象。李白畫了壹幅美麗的圖畫,反映了現實的黑暗。
2.過去的場景。這種虛擬場景是作者在歷史上經歷過或發生過的場景,現在不在視線之內。比如李漁的《於美人》中“雕玉欄應猶存,朱妍改之”,“故國”壹句中的“雕玉欄”是存在的,但此時已不在眼前,也是虛像。作者把《雕玉欄》比作《朱妍》,有故國蒼涼之感,物是人非。再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說:“談笑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的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所以也是虛擬場景。
3.想象未來。這種虛擬的環境還沒有發生,它的感覺會繼續延伸到未來。所以寫哀樂,會使其哀樂倍增;寫樂會玩得更開心。比如柳永的《雨霖鈴》裏寫著“今日酒醒何處?楊柳岸有壹輪殘月。”這是離別後的壹幅想象中的風景:壹葉扁舟離岸,詩人酒後醒來,只見壹陣微風吹拂著楊柳,殘月高掛楊柳。崔鶯鶯在《西廂記》和《長亭》中的許多送別詞都是對未來的想象。今晚在月中,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因為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年輕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再看詩歌中的“現實”。
在中國畫中,真實是指畫面中細致豐富的筆觸。在詩歌中,“真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的形象、事實和現實。比如天目山黑暗的現實在夢中升天;《幼美》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尚缺描寫了赤壁的險峻。上闕在玉林嶺所寫的兩人別離的情形,如“寒淒淒,對亭遲暮”“牽手含淚相視,無言而哽咽。”等等。
“虛實結合”是指虛與實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了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虛擬場景和真實場景的關系有時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比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指的是“十裏春風”,描寫的是過去揚州城十裏長街的繁華;真實的場景是“麥綠了”,這是作詞人今天看到的慘淡局面。從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中,傳達出詩人對過去繁榮和衰落的感情。
虛擬場景與真實場景的關系有時會相輔相成,形成渲染對比,從而突出中心。比如歐陽修的《走在沙上》:“待亭梅花香,溪橋柳疏,草暖搖曳。悲傷越來越遠,遠方如春水。壹寸壹寸的,我的心是溫柔的,我的眼裏滿是淚水,建築的高度還沒有接近危險的圍欄。平兒盡頭,有春山,行人在春山外。”尚缺是寫實的,通過初春的場景來烘托“行人”的離別。下半部不足。通過設置壹個“行人”思念妻子的欄桿和“行人”的悲傷形象,寫出憂郁的思想,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現實和現實是天生壹對,從而把離別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4.結構模式(從頭到尾,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概括,後細分,先場景,後情感,再死亡,過渡,鋪墊,鋪墊)
動詞 (verb的縮寫)修辭(\ "對偶\" \ "比喻\" \ "擬人\" \ "借代\" \ "誇張\" \ "排比\" \ "重復\" \ "符號\ "寄托)
1,對比:這是中國畫中的壹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來渲染和襯托壹個物象的輪廓,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歌創作中,指刻意從側面描寫,作為襯托,使所需要的東西明顯突出。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比,比如《秦羅浮》中,秦羅浮的驚艷之美被“行者”和“少年”的反應所襯托,也可以是物與物之間的對比,比如“蟬使林更靜,音宮山更幽”,“僧敲月門”,“月滿鳥鳴”。更多的東西是對比人的,比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河中月,分別對比了琵琶優美迷人的音色和人物哀怨、孤獨、悲涼的心境。
2.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比如李白,常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與人類社會融為壹體。他的《夢裏登天目山》充滿了放飛思想的詩篇,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的想象。所描繪的夢境和仙境正是他所向往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年少不知月,哭白”“愁明月,夜隨君西天”“我唱。月亮鼓勵我,我亂舞”都是奇思妙想和自然真相的巧妙結合。
3.典故:即引用史實,在詩詞中運用典故。古詩詞十分註重典故的運用,不僅可以提煉詩歌的語言,還可以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凝練發人深省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的《永不遇樂》?《京口顧北亭記》中成功運用的典故有五個:孫權、劉裕、劉義隆等。借助這些史實,詩人含蓄、自然、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這是壹種比喻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本質不同的修辭手法。用在詩詞裏也叫比興。這種手法常用於詩歌中,以達到形象生動,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清玉的《朝考前夕致張書記》,巧妙地利用了新娘在見公婆前緊張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出了她臨考前的緊張和渴望被欣賞的心情。何張之《柳賦》:“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當初春新葉發芽的時候,詩人突然在壹次驚喜中突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靈巧的雙手撥弄著靈性的剪刀,剪出了細細的葉子!隱喻使描寫變得虛擬,形象變得更動態,情感變得更強烈。如果這個具象的形象貫穿整個故事,那就是壹個象征。如李白常以雄壯不凡之物,如大鵬、天馬、熊健、山川等,寄托理想,象征才華;我喜歡選擇高貴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以象征報紙的節操;他經常選擇被破壞和被關押的人的事件來對比自己的經歷和處境。
5.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事物,以表達詩人不同尋常的感情。合理的誇張雖然不合理,但是合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隨處可見。例如,“屋頂是18,000英尺,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李白《夢裏登天目山》)“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李白《秋蒲之歌》)。再如“三杯吐無極,五嶽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輕,誇大了俠客行的分量;“輕言細語,相信朋友,面對九寧風。”(李白《贊贊歌謠》)用山峰來誇大朋友之間的隔閡與猜忌。
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的《塞外》、《秦時明月》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我,主人已下馬,我的客人已登舟”),雙關、比興也是古詩中常用的手法,其特點和作用與壹般文章所用的相似,在此不再贅述。此外,還要註意古詩詞中壹些常見的“藝術辯證法”手法。比如我們在描寫事物或景物時,常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6.古詩詞中常見的文體
1,轟轟烈烈:轟轟烈烈指的是氣的最大力量和氣勢。其特點是:骨骼強健、山河壯闊、宇宙高遠、豁達大度、氣勢恢宏、氣勢磅礴。它像咆哮澎湃的大海,不像碧波蕩漾的西湖。如果原來是昆侖山,那就不是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了。在具體作品中,有的雄心勃勃,雷厲風行,如劉邦的《風之歌》;有的慷慨悲切,如項羽的《蓋夏歌》;有的心胸開闊,豪情滿懷,如曹操的《觀滄海》。豪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體現了盛唐的繁華景象和蓬勃生機。王昌齡的《塞外》(秦時明月,漢時風俗)氣勢磅礴,氣勢磅礴;王之渙的《大堤》(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想象力豐富,境界廣闊;孟浩然的《又起雲夢谷霧,圍城嶽陽》(《臨洞庭》)氣勢磅礴;王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讓它去塞車》)是多麽的崇高和壯麗!真正能稱得上“轟轟烈烈”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有狼山,有沙漠,有僻野,有孤城,有極寒,極熱,有眾誌成城的悲憤,有誓死保衛邊疆的決心。
2、奔放:奔放,叫奔放。它的特點既表現了詩人作為主體的特點,也表現了被描繪對象作為客體的特點。就題材而言,情感激蕩,格調高昂;想象力奇特而誇張;雄心勃勃,胸懷寬廣;吸進宇宙,拔起山河;傲慢粗獷,野性奔放。就對象而言,往往體積巨大,力量巨大,表現出其獨特的宏偉和崇高,或表現出壹種遼闊無邊的景象,所以氣勢磅礴,氣勢磅礴,空靈無邊。李白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其特點是情緒激越,格調昂揚,想象奇特,誇張。“難道妳沒看見黃河的水是怎樣從天上流下來,流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的嗎?”(《入酒》)氣勢磅礴,壹瀉千裏;“草綠霜白,復西復東。”(《古風》)刻畫了時間的快速流逝,人員變化的速度,壹氣呵成,渾然壹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方流行》)“白發三千尺,愁長壹片。”(秋浦之歌)誇張雖不合理,但有道理。蘇、辛是宋詞豪放派最傑出的代表。蘇詞註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情懷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物時以豪邁豪邁的意象、飛揚磅礴的氣勢、瑰麗的場面取勝。《赤壁懷古》是壹部傑作。《壹去不復返之河》這句話,抓住了所有活躍在廣闊而漫長的時空裏的人,氣勢磅礴。《老根據地之西》到《灰飛煙滅》是壹首上古的頌歌,感情高遠深沈,而《空中搖櫓》這壹句,則將雄壯的形勢、鮮艷的色彩、巨大的聲音結合在壹起,極具氣勢。幾句“故國漂泊”轉到自己身上,感情也從亢奮跌落到消沈。全詞基調雄壯,唱的是“妳壹定是關西的大人物,拿著鐵板”。
3.窪地:如果大膽是火山爆發,那麽窪地就是海底暗流。詩人飄逸瀟灑時,豪放不羈;當詩人沈思並焦慮和憤怒時,他變得抑郁。李白豪放,體輕,靈清,所以升騰飛上天,野鶴若閑,處處飄逸;杜甫情緒低落,體重讓他重重地摔倒,潛入自己的心海,攪動感情,輾轉反側。什麽是抑郁癥?抑郁是指情緒的深刻性、豐富性、焦慮性和暗示性。“沈不浮,窪不薄。”杜甫的詩極其豐富。悲傷是杜甫詩歌的主要內容。他的悲哀不僅僅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所以這種悲哀有著豐富的情感層次,使他抑郁的同時獲得了深沈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官》《三別》《車店》《茅屋被秋風吹破》都是憂郁的代表作。
4、悲:觸景生情,見物傷人,悲壯大方,叫悲。壹般詩人哀嘆的是疾病的千變萬化,青春逝去的速度,人們災難的嚴重,命運的坎坷,壯誌未酬的憤怒,而哀嘆的是憂國憂民,慷慨悲切的人,都是帶著悲傷看著他們。可見,悲憫是時代的聲音,詩人的吶喊,詩人面對動蕩不安的現實,出於壹種嚴肅的責任感,便發了悲憫之心。陳子昂的詩以悲傷著稱。幽州城樓上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歌。懷著巨大的悲痛和憤慨,詩人含著眼淚爬上了塔。面對長空遼闊的大地,用筆如椽,勾勒出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時間圖,描繪出浩瀚無垠的空間畫卷。它悲壯的歌聲響徹雲霄,它的慷慨超越了空間。再比如辛棄疾的詞。
5、帥:即帥又帥,酷又流利。代表詩人是杜牧。他的詩,無論古今,都是豪情萬丈,談歷史,哀嘆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有大誌向撐天,又覺得沒有辦法報效。另壹方面,她們潑辣豪放,瀟灑浪漫,飄逸飛揚,無憂無慮,沁人心脾。如《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堆,山頂開千門。壹騎紅塵笑,沒人知道是荔枝。“以含蓄諷刺的筆調,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的生活,燈紅酒綠,驕奢淫逸,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再如《赤壁》,節奏明快,《山行》,輕盈搖曳,《江南春之詩》(千裏鳥唱青映紅),《十年揚州壹夢,得青樓窮福》(《再會》)。
6、沖淡:沖淡,即和而不同,具有閑適、沈默、淡漠、深遠的特點。王維山水詩的特點是閑適、恬靜、輕盈、悠遠。他是稀釋派的大師。如“人閑桂花,夜靜山空。”月出時鳥驚,鳴時溪深。(《鳥鳴溪》)“空山上似乎沒有人,然而我覺得我聽到了壹個聲音。陽光從綠色的苔蘚中射向我。“(鹿砦)在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類的紛爭,沒有外界的幹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和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沈湎於享受、贊嘆和陶醉,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成為大自然的有機體。詩人筆下的自然,總是跳動著詩人的脈搏,旋繞著詩人的聲音,震撼著詩人的靈魂。因此,自然被人格化了。詩人描寫的自然是詩人本人,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境。詩人本人已融入大自然。這種融化就是把主觀感受融化在客觀景物中,追求無我無我的空無境界,這是稀釋的極致。然而,稀釋不是幻滅和死亡,而是充滿活力。它是詩人將活躍的生命轉化為凝固的生命的結果,生命力由流動變為寧靜。
7、心胸寬廣:即奔放、豁達、瀟灑飄逸、高貴獨特,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不僅豪放,而且風格曠達。有大才而有窮才的蘇軾,既要堅持不隨俗,又要順應時勢;要“盡己所能”、“知天命”,使其性格具有典型的“曠達”特征。“人生如夢,月上猶有雕像”(《念奴嬌?赤壁懷古》)“老人談少年狂”(《江·?像《密州狩獵》這樣的詩句,顯然是胸襟開闊的。蘇軾有時竭力擺脫自我,融於自然,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在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以永恒;讓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從超越現實的純潔美好的自然中解脫出來,從與社會的各種矛盾中凈化自己,與自然創造的規律和諧相處。比如《水調》?明月幾時有?它把生命現象等同於自然現象,把人生哲學等同於自然規律,抹殺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尚坤後悔不能“乘風回家”,馬上用“究竟是什麽樣子”來解釋自己;夏昆後悔“人有喜怒哀樂”,馬上解釋“月有陰晴圓缺,古難全”,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安慰和啟示,擺脫了人生的煩惱。蘇軾有時也盡力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強化,從而抵禦壹切外界的侵擾,達到超脫。有時候,通過淡泊壹個人的誌向,向往隱居,潔身自好,甚至是狂飲,談禪,自我麻醉,可以從痛苦的生活,黑暗的現實,骯臟的官場中獲得心理上的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