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80—90年代香港有什麽經典的電影,越多越好?

80—90年代香港有什麽經典的電影,越多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壹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壹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絡名符其實的壹級演員及壹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壹笑》,《怪俠壹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壹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壹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壹片;加上壹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蕩,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壹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壹代妖姬》壹片,哄動壹時,成為壹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壹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有二十壹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遊,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壹個***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壹批有誌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壹百六十四人發起了壹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壹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壹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衝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壹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製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壹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壹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