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下半年,第壹屆全國戲曲觀摩大會召開,袁雪芬、範瑞娟受命在京演出《梁祝》。上級明確通知:毛主席指示立即開始彩色電影。
1952結束,梁祝開始拍攝。
當時壹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彩色電影要翻壹倍。盡管經濟拮據,我還是投入了拍攝。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說:“妳要拍壹部彩色電影,然後我們分三個五年計劃來講。現在我們可以很好地拍攝黑白電影了。”因為燈光和藥水都不成熟,他們在電影廠壹邊拍戲,壹邊看工作人員用小瓶藥水做實驗。他們當時也不適應拍攝。他們壹槍打了十幾下,情緒都沒了。但即使是這種拍攝方式,還是因為手工打印、光線不穩定、色彩不確定而流產。最後提出能否做成彩膜的問題,並重點介紹了兩臺蘇聯進口的阿克碳燈。彩色膠片必須有足夠的光源。這兩個燈總是閃爍,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制片廠決定拍攝黑白電影。因此,布景和服裝的色彩必須重新設計。當大家都在拆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轉來轉去安裝的Aker碳燈也能正常工作——“原因就是裝反了這麽簡單。”袁雪芬找到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去看看工作室。從相機鏡頭裏看到的彩色畫面很亮,他就召開了現場辦公會,決定再拍壹部彩片。最需要的時候,連上海防空用的探照燈都借給片場,白天支援電影,晚上送回來防空照明。時間是1953,國民黨的轟炸還在繼續。“1953的夏天很熱,好多天都是38攝氏度。這麽多燈開著,我們壹天演10個小時,演完了臉都腫了。”袁雪芬說。範瑞娟的眼睛受不了光線刺激,腫到葡萄大小。
經過11個月的努力,影片完成了。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來檢查樣片,對影片贊不絕口:“不是有人說我們不能拍彩色電影嗎?現在已經拍完了,難道不值得總結嗎?”
其實《梁祝》的政治意義不止於此。當時國際輿論普遍敵視新中國。在文化方面,人們認為制作方中國壓制文化發展,只會制作軍事題材的宣傳材料。這可能也是中陽領導決定拍《梁祝》的另壹個原因:我們國家也有經典的愛情片,也很重視文化發展。
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代表團新聞辦公室放映彩色電影《梁祝》。200多名記者被這樣奇特而美好的文化所刺激。當時主要的國際輿論都轉了風頭:“誰說* * *產黨不要文化了?新中國成立不久,就拍出了這麽好看的愛情彩色電影。”(來源:北方新聞(呼和浩特)據《山西科技報》來源:網易、新民。com)
加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