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壹部由蘇叔陽編劇,王好為導演的《夕照街》讓當時頗具京味兒的流行語“拜拜了您吶”風靡全國。
影片中市民階層小人物的悲喜令觀眾如醉如癡,而那條將市井百態盡收眼底的街巷也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大槐樹、四合院、鳥窩葡萄架,知冷知熱的鄰裏鄰居,都是時代生活畫卷的組成部分。陳佩斯在這部電影中還第壹次以“二子”為名出場。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點的傳統民居。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並列著,在王好為的回憶裏,童年也有這麽條街道,“我外婆家在法通寺,院子很多,有六個大院子,二十多間房子,不是很規整的那種四合院結構,我住到解放初期。”王好為心中的四合院是最具人情味兒的地方,而且也很美很幹凈,“壹般要是靑磚墁地的話,它也要留出幾個花池子,種美人蕉呀,江西臘呀,指甲草呀,陰面種點晚香玉什麽的,樹呀海棠、丁香很多。”
《夕照街》中看曇花的場面映現了王好為的童年回憶。而更令他印象深刻的其實還是四合院的人情,“反正這家做什麽吃的,那家都能聞到,這家吵架,那邊也能聽到,勸架呀,來往得非常密切。”為了找到心目中理想的院子,建組之初,王好為發動了劇組的人開始了艱苦的篩選。“因為《夕照街》寫的是壹個要拆遷的胡同,三個院子的故事。我們是導演、攝影、美術、制片,兩個人壹組,分成三組,騎著自行車就像篦頭發似的,壹個胡同、壹個胡同挨著找,到壹個胡同就問人家居委會,壹直折騰了40多天,最後確定三處。”後來,位於新街口、沙灘、定阜大街的這三處四合院後來被定為電影的主拍攝地。
1962 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四代導演”王好為偏愛百姓題材,早在 1979年就以影片《瞧這壹家子》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夕照街》是她1982年的作品,在當年引起的社會反響可謂空前。而相似的題材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如《北京故事》、《高朋滿座》、《我們倆》、《黃連厚樸》、《剃頭匠》等等都以不同的影像風格和故事講述著四合院這樣壹個與時代和百姓密切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