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是壹部話劇化的電影。
電影的設定,是壹群法學院的大學生英美法掛科,被要求補考。補考的形式,則是用模擬法庭重現壹出具有爭議性的社會事件:二十歲的嫌疑人,是被富商收養的“富二代”。其生父是來自河南的農民工,離婚後將生子遺棄。酗酒,賭博,時不時找生子要錢。案發當晚,有人聽到嫌疑人在他生父房間與其發生激烈爭吵,而後生父被人在家殺害。
這些掛科學生的家長,被邀請到了模擬法庭上,他們將作為陪審團的成員,認定該嫌疑人有罪與否。十二個人需要在封閉的房間裏爭執、論理,直到達成12:0的壹致***識。
這部電影,翻拍自經典法律片《十二怒漢》。相較原片,中國版的《十二公民》落地中國現實語境,老戲骨的交鋒也碰撞出不少具有現實意義的火花。
十二人的群戲,完全就是對中國公***討論樣態的濃縮。對於批判性思維的學習者而言,其中大量的邏輯推理與非理性的謬誤,都是分析論證很好的素材。
公***討論常有的模樣
影片中的十二個模擬“陪審員”,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明確的標簽。
房地產富商。公務員。城市中產。遭遇過反右迫害的老人。保險推銷員。靠瓦片經濟生活的北京土著。出租車司機。作為新壹代農民工的學校保安。開小賣部的小商販。
每壹個標簽的設定,都有著“代表”壹個群體乃至壹個階層的野心,每個人物的刻畫上也帶入了明確的社會情緒。
十二個人湊在壹起,便是中國社會公***討論時常有的模樣。
失序。主持人壹次又壹次強調按順序發言,卻不斷有人說話被打斷,被搶話。搶話者還會理直氣壯,“他愛什麽時候說什麽時候說,現在我說”。
當對方對自己的觀點不認同時,直接開始人身攻擊——這麽簡單的話聽不懂,腦袋壹定被門夾了。罵對方孫子,甚至聲稱“我要弄死妳”。
對對方觀點不認同時,對方試圖理論,這方卻幹脆畫壹張棋紙,直接下起五子棋。用戲謔、嘲諷,消解嚴肅討論的意義。
當自己拒絕被說服時,不講理由——我就是煩了,我就是不聽,我就是這麽跟妳們耗著。
為什麽這個嫌疑人壹定就是殺人犯?因為他生父是個河南農民工,他養父是個外地來的二道販子,肯定也養不出什麽好貨——公交車上丟了錢包,其他都是教授大學生,那壹定就是那個外地人偷的……用標簽、歧視、偏見,代替說理、邏輯,直接妄下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