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初註意到這部電影的海報,並非出於黃曉明壹反常態的扮相,而是完全是由於偶然中的“驚艷”:主演名錄裏黃曉明、張歆藝等明星在前,而最後壹行,竟赫然印著“馬誌明”的字樣。我本想在眾多的外國大片中尋找心儀的作品,出乎意料,竟然找到“少馬爺”的大名。作為“馬派相聲”的鐵桿粉絲,沖著這位年近七旬的老相聲演員的名頭,即使他在片中只是跑個龍套,我又有什麽不去捧場、給票房紀錄燒上自己的壹把火的理由呢?自然,結果沒讓我失望,馬誌明飾演的薛豹子只有兩分鐘的戲份、三句臺詞,是個標準的“龍套”。可就是這短短兩分鐘,自從鏡頭壹切,少馬爺壹身大褂立於樓上的形象壹出,我就忍不住沒緣由的笑出聲來;壹句“這三條狗命,不值五百大洋”,熟悉的腔調出現在壹部電影裏,更讓人激動不已。這壹切,直弄得身邊的人不住驚奇的看我在發什麽神經。
說電影,就得說電影的主角。我的印象裏,黃曉明從來都是電視劇《鹿鼎記》裏頑劣的韋小寶、或者《神雕俠侶》中的楊過。即使成了金老頭筆下笑傲群雄的俠客,他也是依附於自己的眉清目秀的美型之上的“小白臉”。這部電影中的黃曉明,來了個壹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戲中,他留起了胡子、騎上了高頭大馬,演壹個地地道道的土匪、悍匪。初買電影票的時候我還暗自擔心,不知道這位“奶油小生”能不能演的出“老粗”的感覺,甚至,方有望第壹次“亮相”,看著腳踩在窗臺上沖樓下“小弟”們講話的黃曉明,總覺得別扭。
看完整部作品,我覺得,雖然最偏愛的演員只是個龍套,但是其他演員都演的很敬業。黃曉明留了胡子、罵起了粗口,舉手投足間動作剛猛火爆,眉宇間卻還不時流露出壹絲英氣,這也許是導演為了體現粗中有細、勇中有謀的“江湖氣息”故意為之,或是演員自己的角色體驗。除了高棟梁以及張歆藝飾演的“小姑奶奶”都是個性鮮明的“豪傑”,幾位配角也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很強的整體性、角色契合感。不客氣的講,《匹夫》裏沒什麽真正的“大牌演員”、“國際影星”,但《匹夫》還是非常好看。
《匹夫》的故事很簡單、很容易看懂,也許出於表現題材的要求和票房需要吧,沒有任何艱深晦澀的內容。高棟梁打入匪幫,到匪幫的巢穴被日軍占領,再到綁架日本親王至電影結束,毫無拖沓、壹氣呵成。然而,簡單的故事中營造出簡單的快樂,才最讓人著迷。《匹夫》的亮點很多,而幾個獨立性很強的“橋段”,則更有可稱道之處。電影開頭,匪幫眾人準備營救被捕的高有望,不斷的鏡頭切換,交代了幾個主要角色的身份,又展示了地域感很強的外景。另外如高棟梁劫持偵緝隊隊長的太太、幫助被困的高有望匪幫脫險的壹段,明快的風格、動感十足的音樂加上搞笑的臺詞,幽默渾然天成卻不做作、不“搞怪”。於細微處,見到導演對電影的精心打磨,只需壹秒鐘的鏡頭、壹句臺詞、運送場面震撼人心的壹尊大佛、熱血沸騰的壹段槍戰,都是觀眾快意之處。
中國的電影壹直有誤區,似乎,靠著簡單的模仿好萊塢大片裏炫目的特效、雄偉的外景、華麗的戰爭、動作場面就能吸引所以觀眾的眼球。於是,從2006年《夜宴》、《無極》與《黃金甲》的“爛片三聯彈”以來,此類型的作品接踵而至、充斥著中國的影院。相比起來,《匹夫》是壹部匪幫片,換而言之,是中國的“牛仔片”,在這樣的電影,最容易被好萊塢“警匪片”、“西部片”的成功所影響。《匹夫》沒有低劣的去模仿爆炸、飛車特技或者《阿凡達》、《指環王》裏的電腦特效,它的動作戲都很幹凈簡潔,拿捏的住自己的節奏:槍戰、奔馬、武打,硬派風格裏,摻雜進壹些鄉土氣息,看起來,我直有耳目壹新的感覺。兩個多小時下來,渾然不覺的時間飛逝中,我沒有壹絲無聊、困倦的感覺。相反,到有隨劇情跌宕而緊張與放松交替後的興奮和疲勞。
電影藝術是最遵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藝術法則的,拍得出自己的風格、自己的藝術境界,盡管有不足之處,照樣會有欣賞的目光投過來。只想著照搬照抄人家的成功,到頭來,用壹些國內“明星”、低劣的電腦特效、不知所雲的故事拼湊起來的所謂“電影”,騙不了影迷們“不揉沙子”的雪亮眼睛。我想,遠到《瘋狂的石頭》,近到《匹夫》、《黃金大劫案》,這些小制作、小成本的電影才是中國電影的希望。我不盼望中國能在短時間內誕生出《泰坦尼克號》壹樣的傳世之作,而只要有能像《匹夫》壹樣有亮點,能給觀眾帶來壹些最不加修飾的快樂的電影不斷出現,就是腳踏實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