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03日20:23:22 網易娛樂 Henry
編劇/導演: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詹姆斯·卡維澤James Caviezel - 耶穌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 - 抹大拉
美婭·摩根斯坦Maia Morgenstern - 瑪麗亞
盧卡·裏奧奈洛Luca Lionello - 猶大
類型:劇情
級別:R級(暴力鏡頭)
發行:新市場影業公司Newmarket Film Group
映期:2004年2月25日
官方網站:ThePassionoftheChrist.com
[劇情:基督受難再現銀幕]
耶穌基督受難前的最後12個小時。
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讓世人知道了耶穌在蒙難前如何坦然面對這場必然的死亡。身處光明中的耶穌手持酒杯和薄餅,對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談;而躲在黑暗處的猶大則是壹臉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壹次擁抱將會讓面前這位睿智的賢者陷入死亡的漩渦……
這些都是油畫中所描繪的。2004年2月,壹部描述耶穌受難的影片將會被搬上銀幕。
故事發生在最後的晚餐之後,耶穌抗拒了魔鬼的誘惑,然後被羅馬士兵帶到了耶路撒冷城內猶太法利塞教眾的面前。他的言語被當成了僭越狂妄的瘋話,大祭司和教眾就這樣宣判了耶穌的死罪。接著,耶穌又被帶到執政官比拉多的面前,比拉多意識到自己的審判將無可避免的帶來政治上的沖突,於是他決定聽從希律王的旨意。希律王讓百姓在耶穌和罪犯巴拉巴之間做出選擇,結果是巴拉巴被無罪釋放,而耶穌將接受懲罰。耶穌就這樣被交到了羅馬士兵的手中,飽受鞭笞之苦。然而,盲目的百姓仍然認為對耶穌的處罰遠遠不夠。直到此時,比拉多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得不將耶穌推向刑場。
耶穌背著十字架蹣跚的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前方的路通往蒙難地高爾高沙。在蒙難地,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十字架上,耶穌經受了最後的考驗——被上帝所遺棄。經受了恐懼的耶穌看著聖母瑪麗亞,大聲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後壹句話:“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妳手裏!”
剎那間,天地失色……
[幕後:富有激情的劇組]
《耶穌受難記》拍攝開始於2002年11月4日,歷時10周於2003年1月封鏡,投資2千5百萬美元。影片全部在意大利取景,主要的外景地選在了意大利的南部城市莫托拉和塞恩希塔工作室搭建的耶路撒冷城區中。後者中的場景包括審判耶穌的宗教法庭,比拉多的宮殿以及耶穌被鞭笞毒打的刑場。
導演梅爾·吉布森要求攝影師卡雷波·戴斯夏爾賦予影片壹種卡拉瓦喬式的巴洛克風格,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突出壹種逼真的攝影效果。這使影片看起來更為暴力,更為陰暗,每壹個鏡頭都顯得那麽不可思議。影片中有40%的內容是在夜間或在封閉的室內拍攝的,這麽做的目的是為了更能體現出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激烈沖突。片中服裝的色調以棕色、黑色和淺褐色為主,在配合場景總體色調的同時,這種色彩也能夠更好的詮釋人物的內心和性格。
[相關鏈接:壹切都非易事]
影片的名字之所以從最開始的《激情》改為現在《耶穌受難記》,是因為米拉麥克斯公司同期將推出另壹部名為《激情》的電影,系根據珍妮特·溫特森的小說改編,其背景設定為拿破侖戰爭期間,傳聞格溫妮絲·帕特洛和朱麗葉·比諾什將加盟該片。
1988年大導演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後誘惑》,片中因為大膽觸及天主教教義而在上映後引起巨大爭議,猶如壹石激起千層浪。環球公司的高層官員湯姆·鮑洛克說:“我們收到了幾百萬封觀眾來信,2萬5千人在環球公司的門前舉行示威遊行。我們甚至接到了壹些恐嚇信。”最後影片的票房進帳僅為840萬美元。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題材相似的《耶穌受難記》在發行時遇到了不小的難度,沒有大公司願意冒險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最後,還是由曾發行過《國王不死》、《死亡幻覺》、《記憶碎片》、《鯨騎士》等片的新市場影業公司接手。正像鮑洛克所說的,吉布森的影片應該去吸引基督徒們去觀看,而不是排斥他們。吉布森自己也希望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對基督徒們來說,那種感覺應該是看著壹個自己的血肉摯親被折磨了2個小時後壹種讓人心痛的不能自己的感覺。”
從名字上來看本片應該是《聖經》中壹段情節的藝術化再現,但事實上梅爾·吉布森將其拍成了壹部動作片。影片中的刑罰場面讓人震撼,耶穌的面部被打得血肉模糊,看過之後妳就永遠無法忘記受難的耶穌。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壹切細節都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人們心目中的那段歷史,片中的配音就使用了兩種已經失傳很久的語言:亞拉姆語和拉丁語,梅爾·吉布森甚至不想為這部幾乎沒人能夠聽懂的影片配上字幕,不過這畢竟是壹個不太現實的想法。
[評論:瘋狂?抑或講述事實?]
1965年,羅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上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從此以後,他們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沈重罪名,這讓所有猶太人都放下了壓在心口的壹塊大石。可是,當梅爾·吉布森開始自編自導《耶穌受難記》時,陰影再次襲上了那些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的心頭,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問題正是矛盾的來源所在。吉布森對於影片的說明更是加重了猶太人的憂心,擾亂了任何壹名猶太人的正常思維:“《耶穌受難記》所帶來的不安是壹種理所當然的情況,但這卻絕不是我拍攝影片的本來用意。我只是在講述壹個事實……任何壹個有罪的人都應該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耶穌受難記》沒有在好萊塢占主導地位的明星領銜,對話也采用影片所處年代人物使用的語言:猶太人的亞拉姆語和羅馬人的拉丁語,雖然將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對於好萊塢來講,這種做法簡直不可理喻。於是人們開始感到恐懼,恐懼的根源並不是畏懼吉布森口中的“事實”,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經資助壹座獨立於洛杉磯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傳統天主教堂,而所謂的“傳統天主教”指的是從教會分裂出來抵抗“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的運動,他們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穌的猶太人”。
迫於各種壓力,梅爾·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輯了影片,賦予片中的猶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並且請來了科羅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賓夕法尼亞的宗教首腦和華盛頓的社會名流而非最具發言權的普通市民來觀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對於本片是梅爾·吉布森故意煽動的瘋狂之舉還是出於壹種讓罪人的後代重新面對事實的沖動,我們仍然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因為,猶太人是否要為害死耶穌而負上千古罪名距離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們實在是太遠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