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下:
印象主義影視評論的寫作,是編劇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觀感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影評。主要看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官能力。其特點是評論隨意,觀察敏銳,聯想恰當,想象豐富。
關於寫意性評論寫作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誰?扮演的角色是什麽?演出怎麽樣?
創始人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制作公司是誰?他們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份工作嗎?為什麽?
作品的哪些部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麽?
我抓住我寫作的主要內容了嗎?有沒有遺漏?我對電影的描述是否清晰明了?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題材有偏見嗎?如果有,為什麽?說出偏見的理由,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站得住腳嗎?電影的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其他材料可以證明我的觀點嗎?
我最想告訴讀者什麽?我在影評裏表達清楚了嗎?
面向形式分析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的重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主要是關於電影的結構和風格,或者電影敘事形式的具體組織形式。從決定電影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的還是非敘事性的,我們可以了解電影是如何整合成壹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識別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全片的技能模式。了解整部電影如何系統地、模塊化地運用這些技術。在整部影片或單個片段中,技巧的運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需要註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作用,也就是找出風格在電影層出不窮的形式中的作用。挖掘功能的直接方法就是關註影片的效果。具體的技巧對影片的強調、誤導、澄清和加強表達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作者論”為導向的影視批評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大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壹種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壹個主要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在整體影視作品中呈現。重點關註主題意識、影視技巧應用、視聽風格壹致的影視創作者。
書寫方法:
從壹組影片的對比中,指出其風格和制作題材的壹致性,進而確定影片背後的主要作者。
詳細分析壹部影視作品,以顯示其與作者主題、風格的關系。
相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和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對於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非常有用。
起點:
作者的生活(社會階層、政治、教育、專業訓練等。)對影片主題有壹些影響?
作者是壹直用同壹個題材,還是壹直拍同壹個類型的電影?作者是否對某些電影表現手法(如長鏡頭、特寫、大前景等)有偏好。)?
影片中作者的個人標誌是什麽?
每部電影中作者是否總是與某些電影的創作者合作?他們的合作有什麽特別之處?誰的作者馬克更突出?
體裁導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它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演變為電影研究領域的壹個影視評論焦點。起點:
有沒有可能找壹些劇情、人物、主題、場景、對話的重復來給電影分類?
電影的類型包含壹些社會價值嗎?
不同類型的電影發展如何?它們在類型電影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沒有發生變化?是衰落了還是繁榮了?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這部電影屬於新的類型嗎?如果有,為什麽?為什麽不呢?新類型的特點或特征是什麽?
電影類型的形成和歷史有什麽關系?
背景導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歷史類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壹。主要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和電影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形象。他們都把電影放到影視發展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去考察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社會意識形態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主要從社會政治意識、倫理道德、審美取向、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和性別認同、對不同民族或種族的態度、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分析影視作品中隱藏的相關觀念。
起點:
影片想告訴觀眾什麽樣的主題信息?這些信息中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顯性指稱和隱性指稱與現實有什麽關系?
電影的精神和價值是什麽?他們代表哪個階級或階層?
這部電影是挑戰觀眾的信仰,還是不謀而合?
電影是否創造了某種文化或價值認同,使用了哪些手法?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民族/民族主義或者文化侵略?不同性別/種族在影片中是如何呈現的?他們在影片中呈現的形象是真實再現還是扭曲曲解?
影片中使用的基本思維模式是什麽?它是如何工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現了世界的真實復雜性,還是不斷暗示著某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