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為什麽現代社會需要「杠桿」?

為什麽現代社會需要「杠桿」?

我覺得現代社會不需要杠桿。

“杠精”這個詞在中國社會已經流行了壹段時間,但值得註意的是,這個詞在英語中很難準確翻譯。英語中的異議、反駁或否定都無法傳達“扯皮”的特殊含義。與此相關,“邏輯”壹詞也是清末從西方借來的音譯詞,對中國社會來說是壹個比較新的概念。這並不是說美國人不扯皮,也不是說古代中國人不講邏輯,而是不同社會的文化對壹件事的看法往往大相徑庭。

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壹個女人的氣味》,其中阿爾·帕西諾在貝爾德學校禮堂的演講被打得頭破血流,既有說服力又有邏輯性,贏得了幾乎所有人的認可。但是試想壹下,如果這壹幕發生在中國,人們會怎麽看待這場表演?恐怕很多人都會竊竊私語:“這個人是誰?妳怎麽敢這樣和校長說話?這個學生好像家裏有靠山。”也就是說,在語言交流中,中國人不僅看字面意思及其邏輯表達,還會本能地越過這壹層去揣摩說話人話語背後的意圖、力量和情感。

《壹個女人的氣味》劇照中校說話時向校長開槍:“如果是五年前,我會帶噴火器來這裏!太多了?妳以為妳在和誰說話?我見過世面,懂嗎?”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他的名著《無聲的語言》中提出,西方人與更傳統社會的交往中的許多曲解可以歸結為:沒有認識到交往形式往往是“壹半用語言表達,壹半不用語言表達”。後來,他在《超越文化》中進壹步提出了“低語境文化”和“高語境文化”的概念。現代西方社會屬於前者,其特點是強調形式表達,尤其是語言的邏輯合理性。而中國則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其特征是傳統時代的壹小群熟人的密切互動。所以很多話不需要說清楚,說出來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還有寓意。他多次指出,當西方人遇到中國人和日本人時,他們經常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的文化習慣無法讓他們理解那些詞語表面下的微妙含義——就像我們現在擁有的壹個微笑的表情符號,往往並不真的只是意味著“微笑”。

了解了這壹點,就能稍微理解《巴經》的說話方式了。總之,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說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表達了“沒有人會服從”的氣勢和壹種獨特的自我認同。說話不只是交流,對話不只是討論。在他們看來,這是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遊戲。如果他們在這樣的爭論中放棄了,那就是人格的失敗。所以,無論邏輯A和邏輯b,它們都能幫助他獲得心理上的勝利感,這就是好邏輯。龔鵬程在《漢書·藝文誌》中提到東漢思想家王充時就是這樣:此人“憤世嫉俗,論證優於他人,有時忽略邏輯的壹致性”,他“沒有必要也沒有興趣去建構壹套完整的理論來解釋他的世界觀。他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言論,也可以用某甲的話破某乙,用某乙的話破某丙,無視儒墨道。表現出壹種‘說話的興趣’。”對他來說,關鍵不在於說什麽,正確與否,而在於能不能說得有技巧,有邏輯,橫平豎直的說出來才是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