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傳片段的旁白是“戰爭使相愛的人分離,也破壞了友誼。”美國和其他歐美國家正在“警告:當心日本的侵略行為。”
日本版海報展示了三艘美國軍艦沈入大海,但沒有指明珍珠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海報使用日本戰鬥機“零”在空中飛行的圖片。
據美國綜藝報道,迪士尼認為應該將《珍珠港》作為愛情電影在日本推廣,希望吸引14以上的觀眾和情侶。
據《東方日報》報道,年輕的日本公民期待著珍珠港事件。他們認為好萊塢制作的電影、特技和畫面非常引人入勝,故事只是虛構,不是歷史戰爭片。而迪士尼則認為《珍珠港的故事》公正地講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歷史悲劇,同時也向在當地犧牲的美國和日本士兵致敬,希望電影在日本上映後能贏得日本觀眾的青睞。
在日本上映前,導演麥克比和主演本·埃弗雷特(Ben Everett)首先在東京舉辦了壹場名為《東京之戀》(Love in Tokyo)的電影招待會,讓數萬日本影迷先睹為快。日本人對珍珠港的了解來自於他們的歷史教科書,其中對太平洋戰爭的記述有“珍珠港襲擊”之名。電影界媒體在日本宣傳珍珠港時,只用英文片名“珍珠港”和片假名。這種遮遮掩掩的效果是,年輕壹代不會把珍珠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歷史聯系在壹起。影片海報中,男女主角的造型移植借用了《斷藍橋》、《亂世佳人》的風格,將上壹代日本人難以忘懷的歷史記憶,變成了這壹代日本人喜聞樂見的浪漫傳奇。歷史就是這樣壹個可以隨意打扮的新娘。
《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是由日軍發動的戰爭造成的。所以日本民眾對美軍的感情壹定是比較復雜的,有傷害和受害雙重含義的混合。在戰後壹代接受的歷史教育中,他們對日本軍國主義作為侵略者的真相保持沈默,卻對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的余波念念不忘。這必然會助長日本人是戰爭受害者的歷史印象,而且是世界上唯壹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國家。日本觀眾對電影《珍珠港》的反應不壹。他們堅決維護民族自尊心的態度在媒體采訪中表露無遺。壹個年輕的日本女人說:“我不覺得日軍可惡,因為我是日本人。”壹位生活在日本的中國觀眾看到壹位中國母親和她的日本丈夫帶著他們的女兒來看這部電影。妹妹說:“日軍真聰明,趁美國人不註意,來個大突襲。”站在壹旁的母親趕緊敲著自己的小腦袋,羞澀地說:“我以為我可以讓她看看日本人的侵略有多兇殘,沒想到她……”旁觀者感嘆道,“日本人從歷史中學習和平,真是太難了。要教育日本人,就得像美國壹樣毀滅壹次!另外,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不會認同這位同胞的氣話。以暴制暴從來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反之,只能證明教育的失敗。否則,任何恐怖主義都會找到采取行動的明顯理由。
不知道很多來珍珠港實地考察的日本遊客會不會從中得到壹種和平的教育。我希望這些能夠喚起戰爭記憶的遺址和遺跡不會重新點燃敵意和仇恨的火焰。
《珍珠港》自7月14日在日本上映以來,已經售罄。由於這部電影的日本版刪除了壹些直指日本軍國主義的臺詞,並強調這是壹個浪漫的故事而不是壹段歷史,所以並沒有引起日本觀眾太多的興奮。有女性觀眾認為自己雖然是日本人,但內心是支持美軍的。這種觀點並不奇怪,因為很多年輕的日本女孩甚至不知道日本和美軍打過仗。對他們來說,影片中美國士兵的形象比日本男人更有吸引力。
日本國內有壹種觀點認為,日本因為美軍基地的存在,被視為美國的附屬國或美國的51州,兩國關系自然非同壹般。
日本的歷史是壹部模仿、學習和創新先進文明的歷史。二戰後,美國成為日本人學習的榜樣。美國人不僅傳授了技術,還打開了提供廣闊市場的大門。於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物美價廉的日本工業品如暴風驟雨般湧入美國市場,也導致日美經濟摩擦不斷升級,美國指責日本第二次用經濟手段偷襲珍珠港。而日本人則認為美國經濟的衰落是因為美國人的懶惰。遺憾的是,好景難長久。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陷入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在此期間,美國資本大規模入侵日本金融市場。“神鷹”美國再壹次讓日本人感到恐懼,也讓日本人開始意識到這是自1945以來的第二次“戰敗”。
日本輿論經常把日美同盟比作“夫妻”,日本扮演的是“妻子”的角色。“夫妻”難免有摩擦,他們之間,愛恨交織,溢於言表。這真的超出了珍珠港或日美安全條約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