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博物館位於陽關遺址以北800米處,是壹座集自然歷史、旅遊、遺址保護和研究為壹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整個博物館遺址占地面積654.38+萬平方米。所有建築都是仿漢代建築,古樸典雅,古色古香,與周圍的烽火臺遺址和沙漠戈壁和諧地融為壹體。
據中國史料記載,陽關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武帝時期,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裏處,與玉門關南北呼應,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和通道。唐代以後,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陽關被廢棄,逐漸荒蕪和消失。如今,只有“陽光耳目”墩墩山烽火臺孤懸在大漠戈壁上。
為了保護陽關,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陽關的歷史文化,2000年,由於敦煌書畫院的倡導和投資,壹座以“挖掘古文化、建設新文化”為宗旨的綜合性博物館開始在陽關遺址不遠處興建。三年後的2003年8月28日上午,位於甘肅省敦煌市的陽關博物館開館迎客。
敦煌有個博物館(科教興國)
楊光聶晴川
在黃沙滾滾的沙漠裏,坐在古戰車裏看古練兵;然後,穿著盔甲,沿著陽關大道騎馬;派遣部隊,辦理通關文件,舉行通關儀式...
這不是1000年前的古代,也不是看電影。來到敦煌陽關博物館,每壹位遊客都可以親身體驗這驚心動魄的場景。
千歲人還是壹樣的風格。
這座博物館建在王維詩中“勸君多酒,平白出陽關”的陽關。
位於敦煌西南70公裏處,始建於漢武帝“四郡、二關”時期,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陽關曾經是西域的門戶,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歷代王朝都在這裏打仗,僧侶和遊客不斷在路上。文人墨客曾指點這裏的山川,陽關也因此而聞名。
近年來,來陽關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然而,由於歷史的變遷和風沙的侵襲,昔日的陽關關城已不再雄偉,只保留了墩墩山上有“陽關耳目”之稱的烽火臺,不免讓人有“陽關不見”之感。為了讓這位“千歲老人”再次發光發熱,敦煌書畫院積極籌措資金,歷時三年零五個月。2003年4月6日開始試營業接待遊客。
陽關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區別在於,遊客不僅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感受陽關歷史;妳也可以去城市遠眺,觀看火焰和煙霧,騎馬和射擊訓練,並憑證件通關...在“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的邊境,妳可以感受到遠離鋼筋水泥城市的歷史圖景。
如此大規模、工程設計復雜的博物館沒有花費國家壹分錢。它完全是由敦煌書畫院投資的私人博物館。秘訣是什麽?
敦煌——妳不僅可以看到它,還可以把它帶走。
陽關博物館項目發起人紀永元解釋了原因:上世紀70年代末,敦煌還是壹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城,因為人們的思想觀念陳舊,豐富的文物無法為人們服務。為了彌補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反差,敦煌書畫院探索出了壹條不依賴國家資助、以畫補文、以企業盈利為支撐的文體結合滾動發展新路子。
所謂“以文補文”,就是利用敦煌的歷史文化、壁畫和雕塑藝術,設計具有敦煌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如:絲綢地毯、染色畫、木雕和玉雕、陶器等。遊客不僅可以參觀敦煌,還可以購買敦煌的特色家居。經過多年的實踐,鳴沙書畫社由小變大。自成立以來,共創作書畫作品1.1.00萬件,大部分作品被中外組織和個人收藏,書畫銷售額達1.00萬元。而且敦煌書畫院還涉足了房地產、建築、旅遊服務等多個領域成立了敦煌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敦煌藝術旅行社、敦煌匯源實業有限公司從1983成立時貸款10000元員工3人到現在擁有4家公司120余名員工資產2000萬元已支付128
這樣,既滿足了遊客的需求,又為敦煌書畫院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而為進壹步的文化發展鋪平了道路。這也是陽關博物館誕生的基礎。
當妳富有時,不要忘記妳的親人。
在弘揚文化藝術、壯大經濟實力的同時,敦煌書畫院也沒有忘記家鄉和父老鄉親。他們多次將愛心奉獻給敦煌的社會公益事業,先後為中渠小學、敦煌藝術團、敦煌公園、敦煌三中等學校捐款65438+20萬余元。
人才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動力,經濟進壹步促進人才的培養。敦煌,壹座由文化經營的城市,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不斷發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0904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