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茶館》這部電影妳會發現,這部電影有著無與倫比的歷史厚重感,沒有任何大場面和畫面炫弄技巧,只是憑借演員傳神的表演和精湛的臺詞,撐起這樣壹部展現縱跨半個多世紀社會變遷、人間百態的活教科書。沈下心來,選壹個安靜的時間,看完這部電影,妳會有所收獲。
在此先懷念壹下電影原著的作者老舍,?年近古稀的偏體鱗傷的老舍,面對著家人不讓進門,朋友不敢見自己,心灰意冷的老舍獨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來到德勝門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坐了整整坐了大半個晚上,然後步入湖水自盡。?1968年,老舍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壹名,但是老舍當時不在人世,此次的諾獎給了川端康成。真可惜!
《茶館》這部話劇被原作者老舍先生賦予了極豐富的歷史人文風貌與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能夠成為傳世的不朽經典自然是當之無愧。這是壹部文學經典的作品,通過茶館視角反映不同時期社會動蕩下人民的貧苦生活,諸多人物變遷的改變讓人內心復雜,多次革新,結局尤其刺激人心。而由眾多老壹輩表演藝術家組成的原班人馬在1982年拍攝的同名電影,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有了延伸與突破。
壹座小茶館,開在動蕩的中國近代,滅亡的清王朝,到軍閥割據,到內戰,即使小心翼翼地服侍著客人,也躲不過命運的剝奪,在那個幾乎沒有特效的電影年代,純靠演員的自我修養,把壹個時代講述出來。開始,曾經在話劇中出現的壹個個熟悉的面孔就讓我無法自拔的進入了《茶館》。大時代的變遷,茶館裏三教九流的人們隨著時代的變化。無論是門庭若市、門可羅雀還是人走茶涼。
對社會與歷史的變化,表現得捉襟見肘,傳遞給觀眾的是人生的無常、命運的艱辛,很淒苦很悲愴。精彩的部分是北京味的對白,奴才腔調的表現非常傳神,壹群奴才的百態。每個人都張口閉口?爺?,因為他們都是奴才,趨炎附勢的奴才,見風使舵的奴才,恃強淩弱的奴才,兩面三刀的奴才。每個人物,都有非常明顯的兩面性。
影片中每個演員都像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角色本身,配得上表演藝術家的稱呼,最佳表演應該是童超,簡直絕了!結尾看得心如刀割熱淚盈眶,但是,我們最終沒能跳出循環。壹個茶館就是壹個小社會。老藝術家們精湛的演技,壹舉手壹投足壹張嘴壹個眼神,把各個時期?莫談國事?卻又深處時代背景下的人們演活了。地道的北京話聽著真親切!
常四爺簡直就是個彈幕機。年輕的時候說:這大清國,是要完啊。中年的時候說:大清國到底是完了,該亡。老年的時候說:我愛我們的國啊!可誰愛我呀?悲哀的是,憤怒的、能幹的常四爺,終究只能為自己撿幾張紙錢,往空中壹撒。壹句再見之後,就再也不見了。
小字輩?人的出現最讓人覺得可怖。話劇改電影,比小說改電影還不容易,發生在?茶館?外的場景到底加得有些生硬,這部電影更像是對不可復得的話劇現場留存了壹份珍貴的精修影像。我總是以為過去的人善良單純,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後,發現人們還都那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壞事做盡,有些人善良耿直,卻沒有好下場,壞人壞事時時有,而好人好事也並非無,簡而言之,那個社會,活著已經不容易了,壹切都慢慢來吧,油嘴滑舌,雞賊心眼的人太多。
管他什麽時代,原來醜陋的現實都是壹樣的,六十年壹場大夢,老掌櫃看盡花開花落,我看妳,妳看我,都是夢中人物,戲中人物,梨園中人物。只要人類社會還在,這個夢都會繼續下去。
老舍先生是真正有大格局的創作者,雖然他用文字穿透並還原了歷史的樣貌,但他實際聚焦的還是每壹個渺小個體,他們的掙紮悲喜,他們的被犧牲、被拋棄,他們的求而不得,這也是《茶館》為何偉大的緣由。同樣可貴的是,老舍寫出本劇時,他所透露出的難得的對新時代浪潮的懷疑。